关于加强社科类人才引进 为义乌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力量的建议

受理结果

编 号 第342号
建议主题 关于加强社科类人才引进 为义乌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力量的建议
义乌是省内“共同富裕”样板城市,县域经济位列全省第一方阵。近年来,义乌市大力推进“人才强市”战略,随着高新技术企业落地和科研院所的引进,大量理工型、科技型人才大量集聚义乌,为义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但从走访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义乌存在地域文化氛围不够浓厚、“孝义”文化传承挖掘不够深入、特别是社科类专业人才相对短缺等问题,这也是义乌与杭州、宁波等省内大城市一大差距和短板,亟待突破解决。我们认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大场景下,文化力量不可或缺。文化发展是一个地区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关键一环。在这之中,社科类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核心关键力量。因此我们建议加强社科类人才引进,为义乌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力量。具体如下1.加强社科类人才引进力度。强化统筹引导,提升平台和部门对社科类人才的重视力度和关注力度。通过对平台和部门的考核指标的调整和分值比例,形成积极引进社科类人才的正向激励导向。2.强化社科类人才项目对接。充分发挥已落地义乌科研院所的连接功能,创造灵活的项目搭建与合作机制,让更多的社科类优秀团队发现地方文化需求,通过加强项目合作,为社科类人才来义发展提供平台和机会,解决社科类人才缺少项目和市场的敏锐度,大跨越地域层级难等问题。3.优化社科类人才考核机制。加强社科类人才考核机制的研究,把考评指标从数字转到成效。对标理工科人才,提升社科类人才待遇,让社科类人才获得学科自信,潜心科研。聚焦社科类人才的编制诉求和流动机制,妥善解决家属随迁和子女入学问题。
信件附件
提交时间 2023-08-11
承办单位 宣传部、组织部(市直机关工委)
办理落实情况
采纳  √ 部分采纳   留作参考  
尊敬的季委员: 首先非常感谢您对义乌社科人才工作的关心支持,您提出的《关于加强社科类人才引进 为义乌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力量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在义乌市委和市委宣传部的正确领导下,义乌市社科联通过外借智力支持、内促人才发展等举措,不断发展壮大社科人才队伍,努力为高水平建成世界小商品之都、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义乌篇章提供社科人才支撑。 一、发展壮大社科人才队伍 一是整合理论宣讲人才资源。以推动形成“大宣讲”工作格局为目标,健全完善理论宣讲工作机制,以党的二十大精神、省委全会等宣传活动为契机,组建社科专家宣讲团,积极参与“六学六进六争先、十百千万大宣讲”等实践活动,打响义乌品牌。组建三个理论宣讲名师工作室,其中,“真理的味道”理论宣讲名师工作室获评全省首批理论宣讲名师工作室。二是培育发展社科基地生力军。通过各级社科基地的建设工作,为义乌本地社科队伍注入新生力量。目前,全市各级社科基地共有56家,其中省级基地4家,金华社科基地14家,涵盖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域不断扩大。三是提升本地社科人才专业素养。积极邀请省社科联原主席蒋承勇,副主席陈先春,金华市决咨委常务副秘书长胡新民研究员等专家为本地社科工作者上辅导课,不断提高社科骨干的研究水平。认真做好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等高层次人才的推荐申报工作。 二、汇聚引进社科智慧力量 一是举办高层次理论社科学术活动。近三年先后举办“追望大道、信仰恒在——纪念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100周年”座谈会、,“义乌发展经验”理论研讨会、义乌市场建设40周年理论征文活动等大型主题活动,通过各类学术研讨活动,邀请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省委党校等知名机构的专家学者作学术指导、主旨演讲、研讨交流,为义乌发展建言献策,提供智力支持。二是打造特色社科智库。依托复旦大学研究院、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义乌工商学院、义乌党校等各类本地研究机构,组建社科专家库,目前有省级社科学科组专家2人,义乌市级社科专家60人(含金华市级 24 人),金华市级优秀青年社科工作者11人。三是认真开展课题研究。以调研基地为立足点和发力点,通过借智借势,以课题为抓手,邀请中国社科院、中央党校、省委党校等市外知名专家团队走进义乌。特别是以陆立军、杨志文等专家领衔的省委党校团队,长期研究义乌,成果显著。 三、激发社科人才研究活力 一是以社科评奖为引领,催生科研成果。突出激励扶持的鲜明导向,设立义乌市优秀社科成果奖,自2018年开始共组织三次评选活动,共评出优秀成果107项进行表彰奖励。二是以课题立项为抓手,广聚社科人才。充分发挥社科规划课题引领学术、带动研究、锻炼人才的杠杆作用,千方百计扶持鼓励更多的社科工作者投入课题研究工作,近三年共立项结题义乌市社科课题189项,其中资助重点课题79项。三是完善奖补政策。制定出台《义乌市文化精品和文化人才扶持奖励办法》,明确对哲学社科领域优秀人才获得金华市级、省级、国家级荣誉的分别给予奖励,并设立义乌市文化建设突出贡献奖——骆宾王奖,每2年一届,从文学艺术类、新闻类、哲学社科类按2:2:1的比例评出5名个人(团队),授予荣誉,颁发奖金。 虽然我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不可否认,对标社科发达地区,我市社科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定差距和短板,如人才质量不高,影响力不大,与义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匹配;高水平社科人才体系结构尚不健全;有利于人才成长和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健全等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2022年8月1日,我省发布《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促进条例》,专门对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作了规定。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各级政府的进一步重视,我市哲学社科工作必将取得更多成果。 下一步,我们将在您提出的宝贵建议基础上,积极学习各地好的做法,结合义乌实际,充分发挥义乌理论研究的富矿优势,以建设社科人才高地为目标,以健全完善人才政策为支撑,不断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是抓好《关于高水平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强省的意见》《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促进条例》《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发展规划(2021-2025年)》等上级部门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顶层设计方案的落实,加大社科人才队伍建设。二是发挥各类社科创新平台的人才引育作用,创造灵活的项目搭建与合作机制,与市外知名高校、专家合作开展专项课题研究,通过加强项目合作,为社科类人才来义发展提供平台和机会。同时,创造良好环境,积极鼓励本地社科人才开展研究,为义乌发展建言献策。三是深化人才工作机制改革,放大社科人才工作格局,推动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改革,健全社科人才协同创新机制。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市哲学社科人才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欢迎继续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中共义乌市委宣传部 义乌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023年5月31日 ​
反馈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