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出生人口断崖式下降暂缓新建扩建学校的建议

受理结果

编 号 第244号
建议主题 关于出生人口断崖式下降暂缓新建扩建学校的建议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2017年,在第三次教育专题会议上提出实施“百园工程”,用三年时间新建幼儿园108所,基本建成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2021年又提出按“十四五”末教育服务人口300万实施“教育倍增计划”。短时大规模的学校建设极大的改善了师生教学环境,优化了教育资源布局,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但出生人口断崖式下降,生源快速减少的新形势也需引起重视,学校扩建节奏需要调整。一、出生人口情况根据公安部门提供的数据预测,我市本地户籍一年级入学人数在2023年达到峰值14843人,之后快速下降,2027年入学人数7725人,只有2023年的52%,外地在义登记在册的一年级入学人数同样也在2023年达到峰值16690人,之后下降速度比本地户籍人口更明显。一年入学人数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2024年2025年2026年2027年本地户籍学生11049123071123514843123871055190367725外地常驻义乌户籍学生1400715437164371669011744913666781963二、近年校园建设情况根据市委市政府2021年重点工程和一般工程计划,我市共计安排新建、改建、扩建学校项目83个,估算投资132.9亿元,新增班额1388个(不包括6所新建民办学校下同),预计可增加学位62460个;其中小学新增班额828个,增加学位约37260个,每个年级平均增加约6210个。以一年级为例,若2021年计划建设项目在2023年秋季全部投用,即时在新生入学人数最多的2023年,也将出现学位严重过剩情况(2021-2023年本地及常驻义乌学生仅增加3789,学位增加6210)。三、2021年招生情况2021年小学一年级计划招生约24000人,实际招生约22947人,10余个学校仍有约1000个学位未招满;初一计划招生约15590人,实际招生约14942人,3个学校仍有约600个学位未招满。 以小学为例,2021年,31所第一批招生的小学仅有11所学区生招满,其余均可接收借读生;多所新义乌人子女学校未招满。三、建议意见(一)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教育服务人口的研判,科学分析教育服务人口变化趋势,暂缓新开工建设非必要的政府投资性新建扩建学校项目,避免出现学位大规模过剩情况。(二)建议通过学区调整、多校划区、增加单个年级班额、增加班级人数等方式解决少数学校入学高峰年学区生满员的问题。
信件附件
提交时间 2022-12-31
承办单位 教育局
办理落实情况
采纳  √ 部分采纳   留作参考  
​关于对义乌市第十四届政协一次会议248号何委员提案办理意见(答复)的函 何委员:首先非常感谢您对教育工作提出宝贵的建议。您提出的《关于出生人口断崖式下降暂缓新建扩建学校的建议》已收悉,结合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工作和学校规划建设情况,现答复如下: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落实立德树人、实现共同富裕,确保义务教育国家事权和政府主导,实现公共服务普及普惠的战略举措。我市是全省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工作“先行县”,省委省政府、金华市委市政府明确各县市区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占比统一控制在5%以内,而我市目前25.79%,为全省最高,治理任务最重。以目前年报数据各年级在校生为基数,按幼升小90%、小升初90%比例和时间序列法测算2025年义务教育段在校生将达到18.78万人,按公办占比95%测算公办学位需求17.84万个,比目前公办在校生数多5.64万人。也就是说,我市还需新增提供义务教育段5.64万个公办学位,2025年才能达到国家、省、市规定的“民办占比控制在5%以内”目标。2021年2022年2023年2024年2025年小学段123****2922213****134650133170初中段413****3004697****7054660合 计164****7352218****185620187830因此“十四五”期间我市还需多措并举,通过民办结构调整、公办“挖潜扩招”和加快推进新建项目等途径治标治本,其中最重要的是争取公办项目尽早开工、尽早投用,努力新增公办学位,才能确保按期完成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工作目标。关于您建议的“增加单个年级班额、增加班级人数”,因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和浙江省现代化学校创建指标严格要求小学、初中班额分别不超45人、50人,否则一票否决,故无法增加班额,请您理解。下一步,我们将审慎分析人口出生率下降趋势,结合“十四五”期间教育项目实施情况和上级政策要求,统筹谋划好下一阶段尤其是“十五五”期间学校布局规划和建设计划,期望继续得到您专业指导。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欢迎继续对教育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义乌市教育局 2022年6月20日
反馈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