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振兴“义乌三宝”,打响“义乌三宝”区域公共品牌的建议

受理结果

编 号 第98号
建议主题 关于振兴“义乌三宝”,打响“义乌三宝”区域公共品牌的建议
义乌物产丰饶,红糖、金华火腿、南枣被称为义乌“三宝”,而我身处的义亭素有红糖之乡的美称。义乌红糖因色泽嫩黄而略带青色,故又名为义乌青,是义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素以质地松软、散似细沙、纯洁无渣、香甜可口著称。东方朔的《神异论》、陶弘景的《名医别录》均有记载:红糖能润肺气、助五脏、生津、解毒、助脾气、缓肝气;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红糖利脾缓肝、补血活血、通淤以及排毒露”。义乌红糖富含如铁、锌、锰、铬等微量元素,营养成分比白砂糖高很多。义亭镇是义乌红糖主产区,素有"红糖之乡"之称。义乌红糖制作技艺现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12月,义乌红糖制作技艺正式被列入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是义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色泽嫩黄,质地松软,纯净无渣,甘甜味鲜,清香可口。东方朔的《神异论》、陶弘景的《名医别录》均有记载:红糖能润肺气、助五脏、生津、解毒、助脾气、缓肝气;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红糖利脾缓肝、补血活血、通淤以及排毒露”。义乌红糖富含如铁、锌、锰、铬等微量元素,营养成分比白砂糖高很多。在“红糖之乡”的背景下,需要不断的完善、学习进步、改进,才能走的更长远。综上所诉整理以下几点意见: 1、号召每个糖厂扩大种植面积,鼓励本地种植,争取做到自给自足。 2、支持糖厂设施农用地,加大扶持糖户的积极性,进行适当的土地补偿,可以推行租赁一亩土地补偿多少等方案。 3、做好义乌红糖的地理标志(糖梗的地理标志),鼓励大家用本地糖梗,突出地理标志的特点。现在大部分的糖厂都采用外地糖梗,如果义乌本地的糖厂都采用本地糖梗,可以大大提高糖农的收入。 4、加大打假力度,杜绝惨白糖的现象,管控网络销售的产品质量。义乌红糖已获得农业部颁发的义乌红糖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受到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但是品牌文化还没有彻底打响,建议政府多多宣传义乌红糖文化,创义乌红糖品牌,走向全国。
信件附件
提交时间 2022-12-31
承办单位 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
办理落实情况
采纳  √ 部分采纳   留作参考  
解决类别:A类 丁委员:首先非常感谢您对我市红糖发展工作提出宝贵的建议。您提出的关于《关于振兴“义乌三宝”,打响“义乌三宝”区域公共品牌的建议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一、前期工作及成效义乌红糖是具有义乌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食品,位居“义乌三宝”之首,最早的义乌市场是用红糖换来的。红糖产业属于我市的传统产业,也是我市的特色农产品,享誉度高,深受来义经商和生活的国内外客商喜爱,是义乌的一张“金名片”。2007年义乌红糖传统制作技艺被省政府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义乌红糖获农业部认证通过农产品地理标志,2014年被国务院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红糖产业在我市农业中占有一定的比重,甘蔗种植面积达1万亩,目前我市有红糖生产加工单位79家,年产红糖超过8000吨,下游延伸的“红糖制品”生产加工单位近百家,产业规模达4亿元,从业人员达5万人。义乌红糖产业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为农民共同富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了让这一“甜蜜事业”历久弥新,近些年来我们开展了以下工作:(一)顶层设计,示范提升红糖产业。制定出台《义乌现代农林业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义乌红糖加工行业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等文件,为义乌红糖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和政策扶持。加大红糖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以义亭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为契机,加快创建义乌红糖示范基地,引导推进区域集中加工。大力发展红糖文化休闲旅游产业,精心打造“红糖飘香”农情体验美丽乡村精品线,围绕“农旅结合”,增加体验功能,提升“旅游属性”,实现产、学、研、文、旅相融合。(二)良种良法,着力提升红糖产量。近几年,我市引进桂糖35号、福农28号等糖蔗新品种达100多个。市农业农村局联合科研院所和有关糖蔗种植户开展糖蔗越冬促早栽培研究,积极推广机械培土、全畦地膜覆盖技术。据统计,2021年义乌全市共种植甘蔗10884亩,产量达8.84万吨,红糖产值超3亿元。(三)转型升级,推动提升红糖品质。一是开展榨糖灶烟气治理。2016-2018年,对全市76家红糖厂的烟气设施进行改造,有效消除榨糖厂烟囱冒黑烟现象。二是产业集聚,红糖厂标准化改造。2019年,义亭镇按照“提升一批、规范一批、淘汰一批”的要求,对田园红糖厂、康红红糖专业合作社等不符合用地审批的红糖厂实施取缔关停,对傅宅、石塔二、王山顶、雅文楼、王阡一、王阡二、王阡三、畈田朱、车路红糖厂等种植面积较少或不适合改造提升的红糖厂实施资源整合,对西楼、先田、早溪塘、大楼、青肃、西田、上宅、上胡、张家、吴村、市口等种植规模较大的红糖厂按照规范化、标准化改造提升。三是严格生产准入,全面取缔无证红糖加工厂,对于已经取得食品小作坊登记的红糖加工厂,实施“小转企”,对于已经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红糖加工厂按照“一法八规范”要求提标提质。(四)标准制定,精准监管加工行为。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制定并成功发布实施《义乌红糖》和《义乌红糖加工技术规程》两项团体标准。在《义乌红糖》标准中,明确了义乌红糖的定义,规定了义乌红糖的分类和级别、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识、包装、运输和贮存。《义乌红糖加工技术规程》则规范了义乌红糖加工的术语和定义、要求、加工方法、质量管理、包装储存等加工过程控制。两项团体标准通过设置严谨的指标体系,规范化的工艺流程,有效解决了我市红糖生产加工行业的市场流通合法化、产品质量可提升、产业发展可持续这三大瓶颈问题,既便于义乌红糖加工企业改造提升工艺、提升义乌红糖产品的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同时也有利于监管部门对照标准,发放证照,规范监管。同时,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持续抓好监管和服务工作,一手抓严格执法,开展红糖生产加工单位信用分级管理,加大抽检力度,加强流通环节市场倒逼,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一手抓示范引领,创建省级“名特优食品作坊”,实施红糖行业“阳光加工”,开展红糖质量专项比对,开展红糖商标定向培育等。(五)组团发展,培育义乌红糖品牌。2012年和2017年,义乌红糖分别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市农业农村局协助红糖协会制定了《义乌红糖农产品地理标志和义乌红糖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办法》,全市47家红糖厂被授权使用。同时,实行标识管理和市场打假双管齐下,更好地培育义乌红糖品牌。二、办理情况继续传承和保护好“义乌红糖”品牌。联合相关部门对义乌红糖品牌工作进行专题研究与分析,由专人负责谋划义乌红糖品牌工作。当前义乌红糖品牌工作的重点在于维护好“义乌红糖”品牌形象,近年来我们一直在抓这块工作,依托红糖协会和义乌市红糖产业农合联,加强红糖行业管理,充分发挥红糖产业协会专业性、自治性、独立性等优势,引导其参与食品安全治理,规范、引导、督促行业自律,推动义乌传统红糖产业健康发展,拓展义乌红糖的市场和品牌,期望在新的一年里更好地保护好“义乌红糖”品牌。继续做好“义乌三宝”产品展示展销和宣传。认真做好有关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的组织服务工作,继续优先安排“义乌三宝”产品企业参加金华、杭州、上海、南京等省内外农展会,并做好相关产品推介,支持在本市美丽乡村精品线设立特色农产品展示窗口。积极推荐新增符合条件的企业加入金华金农好好区域公用品牌推广体系,入驻省网上农博展销平台。落实责任,强化监督检查,规范红糖生产加工行为。严格落实镇街的属地责任和部门的监管责任,通过食品安全“四个平台”形成镇街部门合力,加强红糖食品质量的巡查和监管。落实企业和村委的管理主体责任,充分发挥红糖行业协会作用,推进红糖行业社会共治。,加大执法力度,切实加强对红糖加工单位糖蔗种植、红糖生产经营等各环节的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规范红糖生产加工行为,加速红糖生产企业提标提质,让古法制糖的甜蜜事业历久弥新。三、下步计划加强糖蔗种植技术指导,积极推广良种良法,走绿色生态农业发展之路;深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探索农产品地理标志和种植合格证信息的有效衔接;依托红糖产业农合联和红糖协会,协调好上下游相关链条,规范使用好农产品地理标志和义乌红糖证明商标;努力在红糖深加工方面做好文章,鼓励食品加工企业、产业协会、产业合作社开发更多市场化新产品,提高红糖产品的附加值;扶持红糖企业参加上级主管部门安排的农业展会,鼓励企业利用微信、抖音等直播方式推广产品;切实加强红糖食品质量监管和品牌知识产权保护,成立监管队伍,加强巡查和监管(含线上智慧监管);坚持发展农业旅游观光产业,围绕“红糖飘香”精品线建设及红糖文化,积极开展义乌红糖文化展示、节庆活动、特色购物,做精做优义乌红糖。最后,再次感谢您对红糖产业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欢迎继续对红糖产业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义乌市农业农村局2022年6月8日
反馈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