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大扶持社区0-6岁家庭教育宣传和指导的建议

受理结果

编 号 第271号
建议主题 关于加大扶持社区0-6岁家庭教育宣传和指导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可见,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有句话说:“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不幸福的童年需要用一生去治愈”。随着2021年10月2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让我们更清晰的认知到提升家庭教育质量的重要性。法案的第六条指出,各级人民政府指导家庭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妇女联合会统筹协调社会资源,协同推进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并按照职责分工承担家庭教育工作的日常事务。第七条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家庭教育工作专项规划,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和政府购买服务目录,将相关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鼓励和支持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充分强调政府层面对家庭教育工作的职能和要求,进一步强化社区协同学校,双轨并进模式下的家庭教育工作开展新举措。0—6岁是人一生发展中的起始阶段,是人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期、敏感期,同时可塑性也是这个阶段的重要指征,“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古话也说明,人的生物社会性发展、认知发展、心理社会性发展是在这个阶段飞速提升的,所以,0-6岁家庭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一、分析我市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问题(一)人口出生率高,网格覆盖面欠广。随着二胎政策的深入推广和三胎政策的放开,加上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全市常住人口达185万,占全国人口排名第26位,其中0—14岁人口达25万,占比13.87%。全年出生人口10765,占比13%。需要扶持发展的家庭教育对象较多,需要加大层层推进,网格化、密集式发展,提升覆盖率。(二)家庭教育指导形式较为单一。0-6岁是人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家庭教育质量将直接影响人一生的发展。目前处在这个年龄段的父母以85后,90后为主要人群,他们对受指导的方式有着更高的需求,目前采用较多的线下讲座,线上课堂形式相对比较单一,很难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不能满足此类家长群体学习多样性、多元性的要求。(三)学校教育协同社区指导的作用不凸显。学校层面对校园内部家庭的教育指导相对比较完善,通过会议、座谈、沙龙、讲座、课程志愿者等多种形式,根据儿童的年龄发展特点,分年段、分层次开展系统性的家庭教育热点问题指导以及亲子互动有效性策略的培训。但因学校的等级、师资水平存在差异,所以指导系统性上欠缺统一的方向,另外,社区内家庭分布较散,缺乏政府部门的强调要求和统一引领,相对重视程度和参与积极性较弱。二、加强社区家庭教育宣传和指导的建议(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重视程度。1.加大电媒普宣。通过社区微公、论坛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内容与内涵,提升社区群众对家庭教育认知的意识和对法案的了解。2.适度纸媒宣传。设计宣传手册,单页等纸媒,投放至村委、社区内小区物业中心、学校、文化中心等场地,通过文字传播的方式加大宣传力度。(二)引进专家资源,联动提升能力。1.成立社区家庭教育导师专家库,包括外请专家、社区内教育专家、经验型父母志愿者等多层次梯队,为社区微观工作的开展提供人力保障。2.建立社区家庭教育导师考核机制,通过选拔、培训与培养、工作考核等方式,招募、培养导师团队,确保人员梯队建设稳健发展。(三)提供物质保障,扶持活动开展1.成立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站。由社区牵头,组织家庭教育导师团成员定期在社区组织家庭教育宣讲、问题咨询等活动。2.场地保障。由社区(村委)提供或指定专门的场地,用于保障固化后的以周末为主的家庭教育系列工作的开展。3.创新形式。为满足不同背景的家庭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需求,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站的工作形式做创新思考,可以采用“代理家长”、“爱心爸妈”、“亲子共读”、“书香家庭”、“家庭教育沙龙”等多元化形式进行充盈,丰富活动形式,推进工作质量。4.评价跟进。社区(村委)家庭教育指导站,家庭之间形成互评模式,家庭端评价政府职能落地,社区端评价社区内家庭参加学习频次和学习效果。
信件附件
提交时间 2022-12-30
承办单位 妇联、教育局、民政局、卫健局
办理落实情况
已解决  √ 正在解决   创造条件解决  
关于对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 城西街道26号建议答复的函 高代表: 首先非常感谢您对我市家庭教育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您提出的《关于加大扶持社区0-6岁家庭教育宣传和指导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前期工作及成效 近年来,市妇联坚持把指导和推进社区0-6岁家庭教育为工作重点,广泛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努力为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一是推进家庭教育规范化建设。《浙江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实施以来,结合义乌地方实际,经过多轮征求意见修改,制定出台《义乌市家庭教育实施方案》,并以市政府名义公开发布,明确义乌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组成人员及职责分工,统筹协调各成员单位开展新婚孕前指导、0-3岁早期指导、适龄儿童家校社共育、家庭教育研究会筹建、社会宣传等各方面工作。二是培育一支专业讲师团队,提升家庭教育专业度。自2013年起组建家庭教育讲师团,2021年市妇联联合宣传部、教育局、文明办、关工委等部门,开展首届家庭教育讲师大赛,评选出“十佳家庭教育讲师”,组建新一批家庭教育讲师进社区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全年共组织开展讲座32期。三是加强家校社合作。建立健全家校社共育工作制度,定期开展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培训,提高对家长指导、沟通的专业化水平;规范家委会建设,鼓励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中小学幼儿园和社区建立共育合作关系,把学校资源和社区职能进行互补共建,提高家长家庭教育水平。 二、办理情况 今年,市妇联积极推动《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贯彻实施,营造重视支持家庭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以数字化改革为契机,着力完善家庭教育工作体制机制,夯实家庭教育责任,构建全周期立体式的家庭教育工作服务体系。 一是有力推动《家庭教育促进法》宣传实施。义乌市妇联开展“送法进万家 家教伴成长”——2022年义乌市第二届“家庭文化节”暨家庭教育宣传周活动。举办了《家庭教育促进法》线上知识竞答、家庭教育沙龙、家庭教育种子计划、“最美家庭”“文明家庭”选树、“夸夸我的好爸妈”亲子创意短视频征集、亲子共读走进妇女儿童驿站、特殊困难群体家庭教育指导七大活动。 二是发起“共建儿童友好,共赴城市未来——首届儿童友好月”活动。发起“儿童友好 ‘义’起护航”倡议书、评选儿童友好IP、征集儿童友好问卷、开展儿童友好活动、唱响儿童友好之歌、关爱困难家庭儿童、开展首批儿童友好成长空间试点单位申报、培育儿童议事会、筹备“新丝路”儿童友好型城市发展论坛等十大活动。 三是开展“线上家学堂”。“线上家学堂”是市妇联开展的家庭教育线上服务内容,每周一期微视频,每月一次直播课,旨在以直播和视频录播的形式,为家长提供线上家庭教育讲堂,减少家长们工作忙、没时间学习的顾虑,专家在线指导,帮助广大家庭建立空中课堂,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提升家庭教育幸福感。今年以来,我市已举办线上家学堂13期,近1.5万名家长参与学习。 四是完善提升“家校社”共育平台。教育局通过鼓励幼儿园开设家长学校,通过培训指导、亲子活动、家长开放日等途径多维度推进家庭教育指导。民政局依托各镇街社会工作站建设,探索将0-3岁儿童成长计划项目列入社区活动项目,将家庭教育的理念传播进社区,赋能于家庭,指导和协助家庭形成自我成长、自我协调的能力。卫健局积极开展保育员及保健员职业技能培训,并利用农村文化礼堂等公共场所资源,在全市设立了20平方米以上的“儿童早期发展活动驿站”100个,各活动场所定期组织婴幼儿及及养育人共同参加亲子游戏、育儿分享及健康宣教等互动活动。 三、下步计划 家庭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共同努力。0—6岁是人一生发展中的起始阶段,是人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期、敏感期,同时可塑性也是这个阶段的重要指征,我们将继续努力,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推动构建规范化、全覆盖、高质量的社区(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探索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操作性强的社区(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新机制、新模式、新途径,为全省社区(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提供“义乌经验”。计划到2023年底,建立规范高效的社区(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管理运行机制,构建完善的“1+14+X”三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推动专岗专编和实体化方向发展。打造首批义乌市社区(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示范点,建成一支由管理员、指导员、志愿者组成的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社区(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队伍。以20—35岁适龄婚育人员及3岁以下婴幼儿家长、青春期(尤其是留守、困境等弱势群体)学生家长、祖辈家长等四类人群为重点,社区(村)每年至少开展4次家庭教育基础课程指导、1次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指导,通过开展线上线下立体化、个体多样化的服务,构建互动式、个性化、多元化的指导服务模式。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家庭教育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欢迎继续对政府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义乌市妇女联合会 2022年6月17日
反馈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