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全市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建议

受理结果

编 号 第194号
建议主题 关于加强全市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建议
​传统村落是历史活标本、活化石,传统村落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类考察、会议中多次强调要保护传统村落,留住乡愁。义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村落数量众多,形成了独特的乡土肌理,传承了丰厚的乡村文脉,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激活乡村发展活力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市共有认定传统村落19个,其中中国传统村落13个,省级传统村落5个,金华市级传统村落1个。经过实地走访赤岸镇乔亭、雅治街等村落,查阅相关资料及走访部门调研等方式,详细了解了我市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现状,发现存在受保护与发展、适度与过度、近期与长远的多重矛盾影响,义乌传统村落人口流失、基础设施老化、人居环境差等问题日益凸显,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保护工作理念认识有待提升。保护传统村落指的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革命纪念意义的镇、村,保护传统村落理应重视保护其历史文化价值,由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出台《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加强传统村落保护,要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市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规划方案中,普遍存在重建筑、轻文化,重有形、轻无形的现象,侧重于对传统村落建筑原有样式的保护,对与传统村落休戚与共的山林、水系等自然生态环境,尤其是本村群众世代传承的风俗习惯等活态文化的保护,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措施,缺乏村民人居环境改善、村庄可持续发展、农村社会经济提高等方面的综合考虑。二、保护工作的各类保障资源整合不足。保护传统村落的修缮维护费往往花费不菲,单靠财政拨款难以为继,多数传统村落基础设施落后、道路狭窄、宜居性差,改造难度、资金及土地指标需求均较大,由于目前的财政保障政策,需镇村的配套资金较大,全市尚未找到能够有效整合社会资本及资源改造传统村落的方式和途径。同时,传统村落蕴含大量的历史文化、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对传统村落的文化进行收集、整理、挖掘和修复,也将造成传统村落文化的散失、缺失和消失。三、投入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不匹配,传统村落未形成可持续发展格局。目前全市保护开发的传统村落内修缮好的古建筑普遍未得到充分利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未充分体现。受文化景观、空间规模等因素影响各传统村落间缺乏有效联系,产业结构定位在较低层次及同质化严重,无法形成有利发展格局,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不容乐观。为了让传统村落焕发新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一、理顺工作思路,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开发“顶层设计”。建议规划部门因地因村制宜,结合《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义乌市农村有机更新实施办法》等规定,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详规,做好风貌设计,有重点、分区块、按步骤开展全市19个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工作,力求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二、优化社会参与机制,破解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瓶颈问题”。积极探索出传统村落可持续性发展的新路径,实施市场化运作方式给予金融、税收等政策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多种形式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拓宽渠道,丰富资金来源。组织建筑学、民俗学、规划学、文物保护等专家服务团队,对19个村进行会诊把脉,实施具体指导,发扬工匠精神,充分将古村落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注重复兴人气、集聚人气,通过引进青年创客、开发特色民宿、展示文化风俗等形式,让传统村落得到有效保护的同时也让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三、明确保护原则,遵从村民质朴的文化与生活需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尊重传统原则,不搞大拆大建,保留原有风貌格局、山塘水系,为自然“种绿”,为村落“留白”,用“绣花功夫”以微更新、微改造的方式提升村落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同时要改善提升村庄居住环境,根据村民实际需要,提升村落的基础设施,优化建筑设计,在充分尊重原有村落肌理和建筑原外观材质的基础上,提升民居的住宅功能和舒适感,改善人居环境。四、加大宣传,提高群众传统村落保护意识。传统村落的保护和传承首先要靠本村群众,要建立村民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机制,调动群众保护的积极性。组织开展“走进传统村落研学之旅”等专题系列活动,培养儿童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的良好氛围。
信件附件
提交时间 2022-12-30
承办单位 建设局
办理落实情况
已解决  √ 正在解决   创造条件解决  
关于对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北苑街道05号建议答复的函吕代表:首先非常感谢您对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全市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保障民生为核心,以繁荣发展传统民俗为根基,突出风貌保护,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培育特色产业、改善人居环境,努力实现传统村落的活态保护、活态传承、活态发展。一、理顺工作机制,增强保护意识一是进一步发挥义乌市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领导小组在统筹全市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研究解决保护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的作用,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建立工作联系群,协同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二是加强《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金华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义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法规文件的宣传力度,深刻领会传统村落保护的意义,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牢固树立保护优先意识。三是深入挖掘梳理各传统村落的名人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文化基因和脉络,有针对性地帮助村庄开展文旅项目招商宣传,指导镇街按照“一村一策”的原则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因地制宜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二、保护开发并重,努力改善农民住房条件一是开展历史建筑、传统建筑排摸,挖掘一批优秀的历史建筑传统建筑进行挂牌保护,今年公布了我市第二批13处历史建筑和第一批5处传统建筑。二是开展传统建筑宜居性改造试点,通过厨房、卫生间、卧室的改造,配备现代生活设施,提升传统建筑居住舒适度。三是不搞大拆大建,保留原有风貌格局、山塘水系,通过微更新改造的方式改善住房条件,目前寺前街已启动改造,雅治街方案已获批,乔亭、何宅等村庄微更新改造正积极谋划中。四是持续推进传统村落景区活化利用,19个传统村落中,已有12个村取得A级景区村庄称号,1个取得3A级景区村庄称号,缸窑村已有“云上平田”品牌民宿入驻,李祖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创客文化村。三、部门联动多措并举,统筹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统筹建设、文旅、农业农村等部门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政策资金,统筹整合使用各类涉及传统村落的财政资金,支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一是持续推进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加快2021年实施的25个项目进度,力争6月底前全部完工;2022年再安排补助项目8个以上。二是积极向上级争取传统村落、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资金,优先用于传统村落保护,目前已有李祖、雅治街等12个村累计获得上级补助资金2000余万元。三是在省农业厅历史文化村落扩面时,申请将传统村落全部列入,并积极争取更多的传统村落列入历史文化重点村,2022年苦竹塘已增列为重点村,预计可获上级补助500万元。四是积极向上争取国家文物局保障资金,获补助484万元,用于雅端村古建筑群、朱宅建筑群的安防、消防工程的提升,黄山八面厅木雕本体保护课题研究和古月桥监测站建设等工作。五是积极发挥义乌市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促进会的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传统村落保护,适度开展商业开发。最后,再次感谢您对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欢迎继续对政府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义乌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2022年4月25日
反馈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