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振兴南枣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

受理结果

编 号 第21号
建议主题 关于振兴南枣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富民产业。乡村振兴五大方面: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其中产业振兴是关键和重点,结合义乌的实际情况,发展义乌特色南枣产业,调优义乌南枣产业结构,把发展义乌南枣产业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振兴义乌南枣产业势在必行。2021年6月农业农村部发布第431号公告,全国共有186个农产品获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其中,义乌南枣榜上有名。南枣作为义乌特有的名贵产品,在清乾隆时就曾列为贡品。作为浙江省传统名牌出口商品之一,义乌南枣因其营养和药用价值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并且南枣主销于广东、广西、福建、江苏、上海等省市,以及出口外销港、澳、东南亚各地,市面上供不应求。一、我市南枣资源现状分析义乌大枣产量有限。南枣是由义乌大枣加工的,义乌大枣作为中国枣八大品种之一,是南方枣区的代表品种,特点是果大核小、肉厚皮薄、圆筒形、双枣仁、质地致密、外形丰满,是加工“义乌南枣”的唯一品种。但近年来,由于城市化的需要,枣树的主要种植地陶界岭、西张、草塘沿等,及义乌江边的樊村、金村、龚大塘村等地,满山遍野枣树早已不复存在,再加上种植技术、品种、管理等多方面的原因,义乌枣园日趋消减,义乌大枣的产量有限,可用于加工南枣的义乌大枣更少。义乌南枣在市场上难觅踪影。本人走访了义乌宾王市场副食品市场,红枣、黑枣以及深加工枣制品繁多,却难以寻觅南枣的踪影。询问不少经营户,义乌市场里本地的南枣并不多见,很多人销售的所谓“南枣”都是陕西湖南等地的外来黑枣,价格方面黑枣的价格10多元一斤,但是义乌南枣至少100多一斤,有些极品南枣也是要200、300多一斤。很多人慕名而来想买南枣,都很难找到正宗的义乌南枣。义乌南枣作为我市特有的名贵产品,义乌更是我国南枣的唯一产地,在我们义乌最大的副食品批发市场都难觅踪影,足以证明义乌南枣产业还存在很大的市场缺口。并且本人在一些网络购物平台搜索义乌南枣,也只有寥寥几家商铺在售卖,价格偏高。走访个别义乌南枣的生产商,也表示义乌南枣制作旺季,会有其他省市,以及港澳台的大量订单预定,往往供不应求。由此可见,发展好义乌南枣加工产业,不仅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对于促进我市特色农业的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有很大的意义。二、我市南枣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1、南枣小户以家庭作坊为主,种植生产技术落后。义乌大部分南枣的生产加工,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枣子深加工方面还是停留在小作坊模式。而隔壁的东阳近几年却异军突起,有几家大型加工南枣的作坊,掌握了加工南枣的全套技术,他们从义乌大批量收购鲜枣,每年生产南枣100多吨,成为加工南枣的大户,他们打着“义乌南枣”的牌子,远销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本人走访了一些义乌大枣零散的种植户,其中位于苏溪镇上山王村的种植户吴祥春就表示,他们200亩枣林出品的义乌大枣,由于不具备批量加工的能力,这几年都是以低廉的价格16元一斤被东阳的南枣厂收购,去年更是因为土质贫瘠,肥力不足、授粉技术不到位等技术性问题,导致枣林产量锐减,年亏损达到三四十万。2、南枣大户发展受限,难以解决厂房用地问题。义乌南枣产业的发展中,不乏有一些优秀的企业,比如深耕南枣行业25年的义乌市冠亚果业,专注于义乌双仁大枣种植及南蜜枣的深加工,拥有无公害义乌大枣基地2000亩,系浙江省林业龙头企业。公司法人代表杜成兴在接受本人访问的过程中表示,其父辈便已从事义乌大枣种植及南枣加工,他对南枣是有着深切的情怀,虽然其公司南枣产业已经形成一二三产业,即集种植、深加工、品牌销售成熟的产业链,每年都有来自香港、台湾的大量订单,供不应求,有着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苦于生产加工建设用地的限制,未能实现大规模的生产,限制了发展。3、原材料义乌大枣的产量不足。由于枣树种植面积急剧下降,义乌大枣的产量越来越少,虽然近几年政府大力扶持义乌市南枣产业,截至2021年义乌大枣种植面积在5000亩左右,其中投产面积4000亩,产量1000吨,鲜果产值400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义乌市共加工南枣17吨、蜜枣32吨,合计产值840万元。但是仅仅这些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三、发展南枣产业的思考与建议1、扩大种植面积,提供政策和扶持。义乌大部分农村都是传统的农业小村,村民一直以来都习惯于种植蔬菜,一年到头辛苦劳作,收入只能以千计算,加上这些年由于土质和灌溉等问题,蔬菜品质也大不如前,农业发展亟待升级转型。义乌部分农村可以因地制宜,扩大种植义乌大枣,并通过栽培技术的提高,促使大枣产量的提高,进而提高农民的种植效益。这就需要市有关部门,做好资源调查工作,改变义乌大枣品种老化,提高品种纯度,加大扶持力度,有的放矢地着重培育好一批示范基地,培养农技人员为农民种植枣树提供技术支持。在走访一些枣农,大致汇总了他们目前面对的技术问题:由于枣林多种植在荒坡地上,土质贫瘠,肥力不足,土层过浅,旱季很容易死亡或营养不良,希望政府能应允种植户对承包地的土壤改造修整,保证大枣丰产丰收;义乌大枣种植业的发展,灌溉的解决是重点,希望政府能给予种植农户在抗旱水利等方面提供政策扶持;枣树开花期,正值梅雨季节,会影响座果,如何错开梅雨季节,减少“酸雨”影响,也是枣农需要解决的。2、义乌南枣产业振兴,资金先行。振兴义乌南枣产业,对于全面推进义乌农业振兴,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有着重大的意义。南枣产业的振兴离不开先进的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小农户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由于种植业的周期长和资金投入大的原因,建议政府引导当地的金融机构,立足义乌南枣产业经营主体的需求,建立客户分层体系,提供贷款利率优惠以及财政补贴,不抽贷不压贷,助力南枣产业的发展。在贷款方面提供利息优惠,提供助农财政补贴,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振兴南枣产业,促进南枣产业可持续发展。3、发展南枣的周边产业。南枣产业的发展,还能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比如由南枣制作而成的义乌南枣酒,经权威机构检测(附检测报告),酒中含有丰富的生命第二信使“环磷酸腺苷”,对修复人体细胞免疫力提升等十二项功能性作用,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一旦推广开,不仅助力南枣企业发展,更能促进义乌黄酒、义乌包装业等周边产业的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助力义乌大枣传统种植产业发展的同时,开发自然生态旅游项目,吸引游客前来体验枣园采摘、加工以及田园游等活动。并且在南枣制作的旺季,相关部门加大宣传,在当地的媒体进行传播,拉动一波当地的消费,助力义乌南枣产业振兴,带动村民就业。
信件附件
提交时间 2022-12-30
承办单位 农业农村局、自规局、市场监管局、金融办
办理落实情况
已解决  √ 正在解决   创造条件解决  
陈代表:首先非常感谢您对南枣产业发展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您提出的关于《关于振兴南枣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一、前期工作及成效义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枣产业发展,2017年以来,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印发支持农业生产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十条意见的通知》,扶持范围覆盖大枣种植到南蜜枣加工,相关部门也联合出台了《义乌南蜜枣产业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计划用3年的时间,发展义乌大枣生产、振兴南蜜枣产业。实施《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在扶农政策的推动和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义乌枣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初步建立义乌大枣产销一体化体系。(1)新开发义乌大枣种植基地超2000亩,在非粮化和非农化整治下,全市枣园面积稳定在5000亩左右;实施义乌大枣优质资源保护,建立义乌大枣母本园2个(后宅金鹤村、北苑万村),其中北苑万村的母本园因农村改造已种植在我市其它枣园;积极示范大枣标准化栽培技术,开展义乌大枣品种的提纯复壮,推广枣大棚避雨栽培技术。(2)投资1000万元新建3个南蜜枣标准化加工示范基地,日可处理鲜枣13吨,实现传统工艺和现代机械的融合,有效提升南蜜枣产业经济效益,进一步传承义乌南蜜枣加工技艺。(3)成立枣业协会,发布五项团体标准,推动义乌南蜜枣标准化生产。(4)举办枣文化节,组织南蜜枣展销,积极推进品牌建设,义乌南枣取得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义乌枣、义乌蜜枣取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二、办理情况1、关于枣园面积、土壤改造、稳定产量和产业链延伸摸底新增义乌大枣种植,今年预计新增枣园200亩,充分挖掘环岛等土地资源用于大枣种植,整合闲置房产和消薄项目用于南蜜枣加工,指导我市义乌大枣种植,积极示范大枣标准化栽培技术,开展义乌大枣品种的提纯复壮,推广枣大棚避雨栽培技术,同时,继续扶持义乌大枣产业发展项目,2019-2022年累计补助枣园近500亩,政策辐射新增枣园2000亩,另外计划按施用粉末状和颗粒状商品有机肥的连片50亩以上枣园给予400和480元/吨补贴,另外,开通义乌大枣产量保险,并积极促进义乌市三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江南大学开展南枣酒开发合作,促进产业链进一步延伸。2、关于行业监管和市场打假一是对标管理,规范生产经营。实施推广《义乌南枣加工技术规程》团体标准,推进南枣产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二是强化监管,促进质量提升。加大抽检力度,加强流通环节市场倒逼,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争取实现南枣行业“阳光加工”,一手抓严格执法,一手抓示范引领,促进南枣产业提质提标。三是落实责任,推动社会共治。严格落实镇街的属地责任、部门的监管责任和企业的管理主体责任,通过食品安全“四个平台”形成镇街部门合力,加强南枣质量的巡查和监管,充分发挥枣业协会作用,推进南枣行业社会共治。 3、关于“三农”信贷支持问题截至2022年3月底,我市涉农贷款余额2738.2亿元,较年初增加177.8亿元。同时,发挥政策性担保破解农业企业担保难题。深化与省农担、农信融资担保等政策性担保公司的业务合作,运用政策性担保方式高能解决高成长轻资产型农业企业担保难、额度低等问题,支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截至2022年3月,政策性担保在保余额30亿元,2021年全年平均担保费率降低至0.55%,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4、关于良种选育、种质资源管理、种苗培育、乡土专家和枣质量一是加强义乌大枣种质资源圃建设与管理,由义乌市华秀枣类研究所管理的义乌大枣种质资源圃是全省唯一的以枣为主的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圃,也是目前义乌大枣苗供应的主要单位,每年培育义乌大枣等优质种苗2-3万多株。指导义仁大枣、伏脆蜜枣、早金脆枣等良种种苗的培育和推广。二是开展枣优良品种选育研究,由义乌市华秀枣类研究所参与选育和引进的义仁大枣、伏脆蜜枣、早金脆枣三个枣品种于2018年通过省认定。三是开展义乌大枣林业乡土专家的遴选和聘任,2020-2021年,我市已遴选和聘任义乌大枣栽培加工方面的乡土专家9名,其中义乌市级乡土专家5名,有行业“土专家”“田秀才”之称,积极利用乡土专家开展栽培现场教学活动。四是加强义乌大枣质量安全监管,开展了枣产品质量安全监测,2021年抽检青枣16批次,检测结果均合格。三、下步计划下一步,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大力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生产加工标准化、打造优势品牌,重点做好农产品地理标志授权使用和义乌大枣产业保险的投保、理赔工作以及充分挖掘可用的种植和加工土地资源;加强监管南蜜枣生产加工单位,加大抽检力度,加强流通环节市场倒逼,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对“三农”金融服务的政策支持,推广新型抵押担保方式,综合运用奖励、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支农惠农;加强义乌大枣种质资源圃建设与管理,开展枣优良品种选育研究,开展义乌大枣林业乡土专家的遴选和聘任,加强义乌大枣质量安全监管,,实现义乌南蜜枣产业持续良性发展。最后,再次感谢您对义乌市南枣产业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欢迎继续对政府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义乌市农业农村局 2022年6月14日
反馈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