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继承传统医学 弘扬国医国药的建议

受理结果

编 号 第351号
建议主题 关于继承传统医学 弘扬国医国药的建议
我国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祖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远古时代,人们通过生活、生产实践,在遇到身体有什么不适时,懂得了在山上采些树根、草根、植物等回来治疗疾病,传统医学就这么诞生了。从第一部传统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的产生起,初步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药的发展基础。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精髓,以藏象经络为其核心的“易经”,把人、自然和环境三者联系起来,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完善了传统医学最基本的课题-----生命规律,构建了朴素的中医理论体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则和技术。东汉末年的国医大师医圣张仲景,其传世之作《伤寒杂病论》提出了理法方药以及望闻问切的中医诊疗特色理论,确立了中医辩证论治的法则。明代大宗李时珍历时27年写成《本草纲目》,使中医药达到了鼎盛。但在明末清初,西医传入我国,随着抗生素和近、现代检测设备的临床运用,简捷快速的诊断治疗方式逐渐流行全国,流传数千年的中医却逐渐陷入了瓶颈,慢慢变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随着中医药学的式微,国内中医药学传承应用、推广普及都受到了极大制约,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医专业学子在毕业后弃中投西,对病人治疗一味追求速度效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抗生素、激素类药物大行其道。快速的疗效广为患者乐意接受,更是助推了中医药学的衰退。难道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文化瑰宝就这么被忽视遗忘,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国医理论就听任逐渐被边缘化并逐渐消亡吗?近十数年来,许多具有战略眼光的专家学者纷纷发出了“挽救中医”、“思考中医”、“发展中医”的呼声,党和国家也对继承发展祖国传统医学予以了高度重视。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对中医药工作做出了重要记述。在2015年12月18日,习近平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的贺词上指出“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2016年2月3日,习近平春节前夕赴江西看望慰问干部群众时强调“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在党的二十大中更是把“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写入了二十大报告中。中医药工作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如何应用我国具有独立体系的中医药经典理论和诊疗特色,进一步传承、发展、创新中医药事业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急需为之努力的课题。近年来,我市在扶持、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建议:1、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文化的推广普及。运用各种媒体和宣传渠道,从中医药学术历史渊源、理论体系、诊疗特色等方面入手,做好全民的中医药知识宣教,使广大群众重新认识、接受、拥护中医药诊疗。2、进一步推进中医治未病工作。全民健康工作是事关国力强盛的重要环节,但由于近数十年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精神压力增长、生活习惯改变、环境污染、过度医疗、抗生素滥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我国总人口的七成以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亚健康”状态,直接影响了国民整体健康素质。采用中医药干预诊疗,可以帮助处于将病未病的亚健康人群及时得到“灭火于未发,防洪于未溃”的调理和纠正。治病于未病之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应。要加强各级医疗机构的“中医治未病”诊室建设,从人才培养、经费投入、绩效考核等诸多方面倾斜扶持、助推发展。3、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人才梯队建设。培育专项人才是提高生产力的基本,要在职业培养引导、学习费用扶持、就业选择激励等方面入手,引导中医药专业学子投身中医药事业;鼓励西医专业人员采用西学中方式,以传统中医药学术与现代诊疗手段有机结合,提高诊疗效率,丰富诊疗模式,提高诊疗效果,促进中西医诊疗;加强名老中医、传统药工、特色中医、传承中医等有专长专家的师承工作,使名老中医和老药工的临床经验、学术思想和传统技艺得以完整保存。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育,促进中医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传统经典方剂、手法、诊法的良性传承。4、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传统理论和方剂、手法、技艺的梳理和挖掘。长期以来历史流传的中医药古典医籍精华的整理和挖掘,形成了我国独特的国医国药体系。但在民间散落而尚不被认识、重视和应用的许多祖传、家传中医药技艺及现存老中医经数十年积累、创新的中医药技艺仍如沧海遗珠,没于泥尘土。要进一步倡导、鼓励和帮助有专长的中医药老专家、老药工积极奉献所学所长,采用严格考核下的执业扶持、名师带徒等模式,挖掘和传承中医药特色诊疗技艺,丰富传统医学理论体系,造福后代。5、进一步加强中医药行业政策扶持。随着党和政府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视,近年来,各级医疗机构的中医药工作逐渐在临床上占有了较大的比重,群众对中医药诊疗的认识也从逐渐怀疑、尝试向接受、信任转移。要从政策层面上予以关怀,扶持和适当倾斜。对一些中医药诊疗中具有传统特色或创新意识的项目,在项目立项、审批、医保、物价、报销比例、经费调拨等方面予以支持。对民营专科医疗机构要大力鼓励和扶持中医药工作的开展,发挥民营医疗机构中医药专科特色建设。
信件附件
提交时间 2023-08-11
承办单位 卫健局
办理落实情况
采纳  √ 部分采纳   留作参考  
陈委员: 首先非常感谢您对中医药工作提出宝贵的建议。您提出的关于《继承传统医学 弘扬国医国药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义乌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后汉书》中有现存最早关于古代医家徐登、赵炳在乌伤行医的记载。宋代以来义乌中医名人首推被誉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元代名医朱丹溪,创立丹溪学派,2020年“朱丹溪中医药文化”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2022年,我市纳入全省中医药综合改革先行区之一,不断加大中医药改革和创新力度,近年来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1、加大中医药健康文化宣传。以朱丹溪中医药文化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契机,广泛宣传非遗特色,提高丹溪文化知名度。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和群众宣传丹溪特色养生寿老学说,在义乌电视台播出《健康与养生》、《二十四节气丹溪讲养生》等宣传栏目,利用传统节日,创作了一批承载朱丹溪中医药文化内涵的短视频等文艺作品。 2、持续推广“治未病”长效机制。开展中医治未病促健康行动。围绕“以健康为中心”的宗旨,由义乌市中医医院牵头成立治未病联盟,在各医院设立治未病科或治未病健康服务点,为群众提供健康状态辨识评估、健康咨询指导、健康干预等中医健康管理服务。 3、强化中医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开展义乌市名中医评选、青苗人才培养、中医经典知识竞赛、中药知识竞赛和针灸技能综合竞赛、中医护理技能比武等活动,挖掘培养更多层次中医药骨干人才。目前有国家级中医药人才5名,培养对象3名,省级中医药人才1名,培养对象1名,金华市名中医5名。各级名老中医工作室15个。 下一步,我们将遵照您的建议,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以朱丹溪中医药文化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契机,广泛宣传非遗特色,提高丹溪文化知名度。 1、机制创新,政策扶持。落实公立中医医院的投入政策,将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范围。研究探索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补助办法,创新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开展中医按疗效评价。进一步探索完善中医药人员薪酬激励机制。 2、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文化的推广普及。一是持续开展中医“三进”服务,组建“同年哥同年妹”巡讲团,用地方方言宣传中医药文化,组织多种形式的义诊、“三下乡”“送医送药”活动,使常用养生保健内容和方法得到推广。二是积极开展传统健身活动,大力普及和推广“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养生保健方法,养成良好的健康意识和生活习惯。 3、进一步推进中医治未病工作。一是积极提升治未病健康服务能力。完善中医特色专科和临床、医技科室的服务功能,提高中医优势病种的诊疗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规范中医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逐年提高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医药健康管理率。二是积极开展中医基层化提升行动。目前各基层医疗机构均已完成高标准中医馆建设。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开展10类45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各镇街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覆盖率达100%,能够熟练应用不少于6类适宜技术;全市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开展四类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100%。 4、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人才梯队建设。拟于三年内委托培养面向基层的专项中医本科人才10名以上,培养20名群众认可的优秀中医师。加大对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等人才培养平台的经费和技术投入。定期开展中医药人才遴选培养工作,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关人员的西学中培训。 5、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传统理论和方剂、手法、技艺的梳理和挖掘。积极开展朱丹溪中医药相关古籍整理和研究,发掘文化内涵。收集整理朱丹溪中医药文化相关著作,开展相关专著编撰出版和科研工作,完成《丹溪学派湿证研究》专著编撰工作。加强现代高等教育和中医师承教育的优势相结合,开展黄精等产品炮制工艺的研究,提升炮制工艺。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中医药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欢迎继续对中医药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单位名称:义乌市卫生健康局 答复时间:2023年4月11日
反馈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