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我市工业固废分拣及资源化利用管理的建议

受理结果

编 号 第171号
建议主题 关于加强我市工业固废分拣及资源化利用管理的建议
目前,义乌市已建成11个工业固废分拣中心并投产使用。2021年,义乌市工业固废产生量16.34万吨,分拣利用量5.80万吨,资源化利用率35.50%。对于生产企业而言,大多没有能力把丢弃的工业固废回收利用;而对于再生资源回收者而言,把散乱的工业固体废物进行再生资源回收,投入的成本过高,因而从业人员较少。一、工业固体废物分拣及资源化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化分拣对人工精细化要求较高,缺乏统一标准。对于再生资源的回收价值而言,“品类越细,回收价值越高”。工业固废品种繁多,且复合型(如复合类的纺织物、纸张等)、混杂型的类别占比较大。因此,需要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才能完成精细化分拣,以达到良好预期,同时需要灵活地适应再生资源回收市场需求,针对性地进行资源化分拣。缺乏统一标准的粗放式分拣,不仅会降低再生利用价值,还容易造成没有必要分拣利用的负面影响,阻碍工业固废资源化工作的推行。 (二)分类智能化及末端产品的再利用技术有待提高。当前,生活垃圾与建筑垃圾在智能化分类过程中,采用风选、磁选、振动筛选、物理筛选、图像分析等技术的应用较为常见,而工业固废由于其各类多样、成份复杂等因素,还没有形成较理想,且有统一使用标准的智能化分类技术。另外,末端产品也由于成份复杂的因素,除能回收再利用作为初级原材料外,目前仅有RDF燃料棒的应用出路,而燃料棒的生产工艺相对来说还不是非常成熟,加工成本较大。综上分析,工业固废的分拣过程智能化技术以及末端产品的再利用技术还有待提高,以期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再生资源产品的应用。(三)管理模式标准不一,工作成效差别较大。一是部分镇街没有对工业固废的资源化分拣工作,放到城市配套服务的战略定位中,缺乏专业力量和资金投入,因而造成管理要求降低、成效一般。比如,针对分拣中心企业日常运营管理中,部分镇街缺乏监督手段,部分企业以拿补贴为出发点,出现了在实际运营中有意混淆工业固废分类不全、混装混运的现象出现;二是部分镇街把该项业务委托国有企业进行,如由义乌市环境集团投资建设的廿三里再生资源分拣中心项目,能将工业固体废物分拣再利用与再生资源回收协调统一,并搭建企业服务平台,建立企业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信息库,投入专业人员进行分拣,同时结合具有自身优势的分类清运业务,创新地提出“十二分制”管理办法,运行效果较好;三是行业主管部门职责不够清晰,相关业务边缘化,也缺乏可借鉴的有效经验,处于摸索发展阶段。(四)未能形成全局性或区域性的综合发展优势。义乌市以镇街为单位进行的工业固体废物分拣再利用,存在一些弊端:一是以镇街为单位的工业固体废物量不足,导致不同的运营企业在考虑成本投入上,无法持续投入机械化发展设备设施,进而提高再生利用率;二是分散式的分拣中心,造成后端利用产业无法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三、实现工业固废分拣高效利用模式的建议(一)强化政府顶层设计。一是政府部门应尽早拟定工业固体废物进行分拣再利用的指导性意见,做好分类指引。可优先出台《工业固废管理办法》,统一工业固废分类及运输的标准,明确具体的管理做法,与各工业企业签订工业固体废物分拣利用协议,确定相对固定的工业固体废物接收场所,按管理办法对企业工业固体废物的分类和运输进行“十二分制”等考核管理,强制企业内部对工业固体废物与其它垃圾进行分类,同时规范运输作业,避免在转运过程中污染环境;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投入在过程分拣、产品末端应用的技术进行研发,提高再生资源品的二次使用率。同时率先在机关事业单位优先使用再生资源产品,引导社会加大对再生资源产品的使用,进一步促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形成规模化发展。三是加强宣教工作。在企业方面,要更多地体现社会责任担当,要从教育、科普、公益宣传上,加大对分拣工作和再生资源产品应用 必要性和可靠性的宣传,从绿色环保、社会效益、可持续发展上, 提高一般工业固废分拣再利用工作的战略地位。同时,也需要学校、家庭等社会组织,不断加强宣教,实现持续发展动力。四是建立良性循环。扶持企业健康发展,完善“谁污染,谁付费,多产废,多收费”机制。明确分拣企业的责任义务,打消企业的顾虑,让企业从中受益,从而引导企业开展实质性的分拣业务,贯彻落实分拣再利用政策指向。 (二)强化规划引领。建议行业主管部门,以市域层面对分拣中心进行整体性的规划布局,培育有作为的国企等向行业龙头企业发展。避免企业为了获得有限的资源而重复投资,减少设备和场地投入的成本,为后端再生资源产业规模提供成长空间。(三)强化数字化管理。分拣中心在规范工业固废管理中,积极自主开发数字化管理系统,在帮助小型企业实现台账管理的同时,可以实现网上预约服务,不接触式付费,并帮助政府建立工业固废信息库,可以全流程监管。分拣企业在接收到工业企业的工业固体废物时,将相关数据通过网络平台同步给企业,并向其负责人反馈十二分制考核情况,进行良好互动,督促并服务企业开展垃圾分类。同时,分拣企业需将相关数据实时上传至环境主管部门系统,主动接受行业监督。(四)强化主动服务。分拣企业可对不具备运输能力的企业提供有偿的上门收运服务,对工业固体废物分类不清晰的企业进行上门指导,从整体上引导企业做好垃圾分类,解决企业后顾之忧。特别是国企,可以延展服务功能,体现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五)强化精细化分拣。工业固废分拣势必走向精细化分类,可投入专门的流水线分类作业设备,加大人力物力投入,以提高工业固体废物分拣的资源化利用率。根据推测,义乌市的工业固体废物可资源化利用的类别可以分塑料类、纺织类、纸类、玻璃等四个大类、细分为20 多小类,其中PE、PP、PS、PVC、PET、皮革、化纤、混纺、黄板纸、灰卡纸、特种纸等占比较大,预计分拣率可达40%左右,或者更高。在充分分拣后,再将无法利用的工业固体废物,进行统一外运焚烧处理,实现资源化利用。
信件附件
提交时间 2023-08-11
承办单位 生态环境分局、发改局、商务局
办理落实情况
采纳  √ 部分采纳   留作参考  
周委员: 首先非常感谢您对生态环保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市工业固废分拣及资源化利用管理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前期工作及成效 义乌作为浙中大地上的商贸名城,轻工业高度发达,工业企业众多,工业垃圾产生量巨大。2019年起,义乌市积极破题,创新提出工业垃圾“五全制”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工业固体废物规范化管理水平。2020年以来,更是充分发挥全域“无废城市”平台作用,实现了工业垃圾管理模式提质增效,逐步摸索出了一条工业垃圾基层治理路径,实现了全域工业垃圾统收统管的目标,全面助力我市民营经济窗口建设。截至2022年,义乌市近1.2万余家工业垃圾产生单位已纳入工业垃圾统收统管体系管理,年集中处置工业垃圾20余万吨。 二、办理情况 (一)构建“三网融合”收集处置体系 义乌市积极发挥环境集团整合优势,充分发挥国企的社会责任,将工业垃圾的回收分拣收运业务纳入国企运营范畴。目前义乌市廿三里街道、江东街道、义亭镇工业垃圾分拣中心由环境集团运行,环境集团依托廿三里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建成集工业垃圾、再生资源、环卫保洁于一体,实现工业垃圾管理体系、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环卫体系深度融合。构建“三网融合”收集处置体系,做大做强“三网融合”示范点。环境集团结合不同镇街的产业特点,对高价值的工业固体废物实现分拣利用,同时加强低价值工业固体废物的末端处置,积极与绍兴等地的企业合作,探索工业垃圾资源化处置。 (二)形成具有产业特色的再生资源回收中心 义乌市积极发挥政策支持作用,鼓励社会企业参与运行,建成综合性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中心。苏溪镇工业垃圾分拣中心建成四个功能体系:工业垃圾资源化二次分拣功能区、大件垃圾统一收集拆解处置功能区、再生资源全品类回收体系、“白色污染”源头治理配套资源化减量深加工区。投用后已累计收集工业垃圾总量达66083吨,实现资源化再生利用24003吨,利用率达36.32%。回收大件垃圾673吨,基本实现100%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全品类高低值综合回收量达108780吨,其中“白色污染”治理配套资源化减量的深加工区一年可回收利用6000吨发泡废塑料。 (三)实现工业垃圾管理数字化转型 义乌市创新打造“1+13+X”工业垃圾数字化管理平台,实行一企一卡管理,通过精准化管理,提升了管理效能,有力推动了工业垃圾管理的数字化转型。通过线上预约+线下上门的数字化管理模式,使工业垃圾收运工作更加有序,为企业节约了收运时间,降低了管理成本。通过规范化管理系统,全市区域内工业垃圾概况,产废企业数、总产废量、年同比产废量等数据一目了然,区域内产生工业固废的去向以及收运量可直观展示,实现工业垃圾“能定位、能查询、能跟踪、能考核”,为“无废城市”建设提供支撑。 三、下步计划 下一步,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探索,统筹布局,深化“五全制+三网融合+数字化”的管理模式,实现工业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 (一)积极开展产废企业技术帮扶。举办固废管理知识“大课堂”,组织开展集中培训、现场观摩,强化源头分类及管理标准意识,推动建立产废企业端分类储存场所,从源头实现工业固废的减量。 (二)深化再生资源回收中心建设。苏溪镇工业垃圾分拣中心将积极投建工业垃圾资源化减量利用RDF燃烧棒深加工项目,预计今年12月投产后工业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率可提升至98%以上。 (三)进一步加强对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根据《浙江省工业固体废物电子转移联单管理办法》,义乌市工业垃圾收运数据接入金华“固废一件事”平台,预计12月底前正式运行,对工业固体废物转移活动实现有效监管。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生态环保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欢迎继续对政府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金华市生态环境局义乌分局 2023年5月22日 ​
反馈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