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于数字化改革语境下的家校协同的建议

受理结果

编 号 第113号
建议主题 关于关于数字化改革语境下的家校协同的建议
近年来,协同育人不断走向现代化、科学化和专业化,整个社会对家校协同共育有着较高的认同度。现在,协同育人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如各地开创了家长志愿者服务队、家长开放日、家长互助中心、家校网络沟通平台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校家庭协同育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新时期家校协同,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目前家校协同育人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家校目标不一致。家长都希望孩子将来上名校、从小学开始就抓成绩、想办法考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学,找到好工作或继承家族事业等,更多是从个性化需求出发来确定培养孩子的目标,对现有的互动方式而言,家长交流主要在于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有些家长只要孩子能考高分,就可以满足孩子提出的要求,哪怕是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立德树人,促进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知识水平、健康身体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侧重于人发展的同一性。家校如果不“同心同向”凝心聚力,那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变得更加艰巨。2、家校功能不互补。教育的两个基本功能是培养人和选拔人。学校通过课程体系和文化建设,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青少年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个体发展存在差异,父母和老师应发现孩子的特点,提供及时的帮助,帮孩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和学习方式,因材施教。特色教育、特长培养,普高、职高,综合性大学和职业院校都是成才之路。由于这些观念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接受的,导致家校沟通困难,教育功能没有很好的互补。3、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资源不共享。“一百多年前,美国教育家杜威就说过,现在学校教育的最大悲哀是孩子不能在家庭中学到的东西用到学校,同样在学校学到的东西也不能解决家庭的问题。”因此,孩子在学校学习的知识要尽量和具体的生活相联系,教育不要远离生活。劳动技能课、拓展课等更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4、老师和家长责任不共担。老师希望家长把孩子的习惯培养好,督促孩子及时完成作业,承担更多指导孩子学习的责任。老师认为家长对孩子在校情况关心不够,对于学生的在校情况了解不够,对于老师的反馈意见不理解,不理会,甚至不耐烦,不配合。少数家长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责任和义务,家庭仅是教育对象的消费者,希望老师能够承担和孩子学业相关的全部责任。家长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后,其生活和学习情况都是学校的事情,学校需要尽职尽责的管好自己的孩子,而家长并没有什么责任对孩子进行教育,导致彼此指责,结果是5+2=0的现象依然存在。5、协同共育模式单一、资源缺乏或部分家长教子无方。家长、教师工作都比较忙,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少。当前家校沟通的主要渠道是通过微信、电话、钉钉群等方式,家长和教师以及家长和孩子互动性不足。一些家长文化程度不高且又宠爱孩子,缺乏全面的、长远的教育理念,无法以正确的方式实施家庭教育,家校共育效果不尽如人,甚至家庭教育缺失。6、组织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目前家校协同共育存在着制度缺失、组织机构不健全等问题,没有规范化、制度化、常规化的组织体系。使家校共育的效果同家长、教师的期望相差甚远。家长和学校把对学生教育的重点聚焦在学生的成绩或者某件具体事务上,而对家校共育组织本身的建设和管理有所忽略,没有从制度层面对家校组织的组建、运行、管理等加以规范,大大削弱了家校共育的有效度。“双减”政策实施后,作业减负、校外培训整治对校内课后服务提出了高标准和新要求,课后服务面临着满足孩子多样化、个性化教育需求的新挑战。但是,目前中小学校在开展课后服务时,服务水平总体不高,服务内容单一,呈现出“辅导类”为主、“兴趣类”为辅的整体格局。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不够深入,学校音体美等非学科类专业教师欠缺,专业教师来源渠道较窄等,都是当前推进家校协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化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家校协同共育进一步走向数字化。数字化改革语境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既是新时代“加快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也是“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疫情和“双减”使得家校协同数字化更加重要。如何更好地提高教育效率?家校共育如何适应数字化时代?我的建议是:1、搭建家校协同育人新平台作为教育强市。义乌一直走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经过多年的教育改革探索和“双减”政策深入人心,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念已经被广泛接受和认可。但从全市来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之间依然存在严重的脱节,没有形成育人全链条。科学把握教育发展的新阶段,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可以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开辟新渠道、创立新平台、构建新模式,建立“覆盖全市、统一标准、线上线下联动、资源共享、家校社协同”的教育信息资源大数据平台,全市师生家长都注册使用,形成教育数字化共同体,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和网络社区,通过开放、共享的信息化渠道,建立家校社教育共同愿景,凝聚教育合力、统一教育共识,形成常态化。2、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和培训。学校要改变观念,不能将家校合作停留在家长对学校支持、参与的单向交流模式之下,应进一步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和指导,建立健全家校制度,开发适宜的课程,丰富家校互动的形式,线上线下切实做好对家长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我们应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家校合作体制机制不完善的问题,探索家校合作工作机制,推动家校合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3、开发家校协同优质教育资源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是教育部2022年的工作要点之一。落实这项工作,主要就是以“互联网+教育”,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创新数字资源供给模式,丰富数字教育资源和服务供给,大力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以教育信息化增加家校优质教育资源新供给。政府可聘请银龄教师或其他家庭教育的模范作为志愿者,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相关理论研究,以科学理论为引领开展协同育人工作,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教育时空上,要超越学校围墙的局限,统筹谋划、系统开发家校社各类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立家校社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衔接与利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以教育信息化为引领,教育部和各地方政府积极建立教育信息化共同体,推进在线家校社协同育人场景。义乌市教育局也开设了各年段的直播课程,邀请我市名师执教。教育数字化技术助力实施家校合作,特别是针对山区、新义乌人学校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辐射共享,增加高质量教育资源新供给。4、建立常态化的组织机制。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中,组织机制是重要的内容。政府可以设立专门机构,如”家校协同育人专班”,或教育局为协同育人工作绘制发展蓝图,指导各校开展工作。学校层面设立家长学校和家校活动室;家庭层面设立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志工队;社会层面也可设立顾问委员会和专家讲师团。这样可统筹学校的家庭教育工作,明确了以学校为主导的家庭教育的职能、权责,系统、规范、科学地将家校作为教育共同体,更精准地实现协同育人目的,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为学校协同育人工作长久而良性地运行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总之,学生是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共同教育对象,协同的一切活动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在协同育人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和潜能的发挥。从教育生态来看,注重“多维互动,伙伴合作”。协同育人中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等各方是平等互助的关系。新形势下,我们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认真用好数字化载体,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积极推进家校协同育人。
信件附件
提交时间 2023-08-11
承办单位 教育局、妇联
办理落实情况
采纳  √ 部分采纳   留作参考  
朱*军、童*蓉委员: 首先非常感谢你们对家庭教育工作提出宝贵的建议。你们提出的《关于数字化改革语境下的家校协同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前期工作情况 近年来,市妇联积极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依托浙江省首批社区(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试点县工作,积极探索同向而有别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家庭教育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是强化政策引领。统筹协调各部门,联合下发《义乌市社区家长学校工作提升行动方案》《义乌市社区(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健全完善义乌市社区(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制,为家长提供多元化、普惠性的家庭教育公共服务,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主体意识和整体素养。 二是加强阵地建设。搭建“1+14+X”三级联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联合义乌开放大学落地“1”个市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联合各镇街社区学院落地“14”个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依托一星级妇儿驿站、家长学校等阵地落地“X”个村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点,营造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目前基本实现家长学校全覆盖。以“一校一品”为特色开展富有特色的家校社共育活动,“宾王小学家校社共育工作坊”入围浙江省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评选。 三是探索家庭教育数字化建设。完善“1+X”网上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供给体系,以家庭教育咨询服务平台为主体,提供个性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辅以“幸福e家课堂”,每周推送一个家庭教育短视频,每月开展一场家庭教育直播课,全年分享微课45节、直播22场,提供个性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32个。通过 “之江汇”教育广场、数字家长学校等平台,开展各种形式的家庭教育服务,全年完成省市两级数字化家长学校建设39所,完成数字资源上传850个。 二、办理情况 今年,市妇联加快推进社区(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省级试点县建设,统筹社会资源,着力构建多元化、全链条、高质量家教指导服务体系,在服务体系、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是健全和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联合宣传部、教育局等16家部门,制定并下发《义乌市家庭教育工作“十四五”规划》,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机制,协同推动我市家庭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立足家庭教育供需现状,以专家团队赋能家庭教育指导平台,开展课程研究、人员培训和公共服务产品研发。 二是联动家校社协同育人资源。探索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积极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家庭教育平台。线上依托“浙里办”平台,设立省家庭教育平台和“学在义乌”家庭教育服务专区,形成数字化家庭教育服务矩阵,实现各部门家庭教育数字资源整合。每月更新共享课堂内容,实现学习积分奖励活动。线下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妇儿驿站、家长学校等场所,针对不同人群,常态化开展婚前辅导、亲子教育、隔代教育等家庭教育讲座,不断提升家长家庭教育的能力水平,推动形成家校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三是推动家庭教育队伍专业化服务。今年3月,联合教育局、民政局、卫健局、关工委等部门成立“幸福义家”家校社共育联盟,由各单位行业领域专业人员构成组建“幸福义家”家庭教育讲师团,通过“点单”方式,将家庭教育指导送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村社、进市场,培树家庭教育理念,传播科学家庭教育知识。邀请国内家庭教育专家,召开首批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完成全市各中小学、幼儿园的168名家庭教育骨干教师、100名社区(村)家庭教育管理者和指导者的培训,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水平。 三、下步计划 家庭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界多方力量广泛参与,共同努力。接下来,我们将积极对接发改局、卫健局、教育局等单位,依托各单位数字化改革内容,争取导入家庭文明及家庭教育等资源信息。此外,结合未来社区、现代社区的建设工作,积极呼吁相关单位和镇街,关注家校社协同工作,以家庭“小切口”做好社会“大文章”。 最后,再次感谢你们对家庭教育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欢迎继续对我市家庭教育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义乌市妇女联合会 2023年5月30日 尊敬的朱委员: 首先衷心感谢您对教育的关注。您提出的《关于数字化改革语境下的家校协同的建议》已收悉。经研究,现对您提出建议的答复如下: 一、前期工作及成效 目前我市域内各校的家校沟通形式主要是以微信或钉钉群的形式,现有数字家长学校、之江汇、校园安全平台等系统,能部分实现基础的家校互通、家校共育等功能,但功能零散分布于各个不同的系统,缺乏一个统一的家校共育平台。我市于今年三月成功获批省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实验区,实验区的主要建设内容为“优质(精准教学)、均衡(教共体)、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其中的综合素质评价模块中将谋划家校协同功能。 二、办理情况 针对该问题,我局目前采取了以下措施: 1.依托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实验区,上线家校协同功能。市教育系统于三月成功获批省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实验区,通过实验区建设将搭建局校一体的学生综合评价平台,关注并采集教学各环节所产生的数据,并与“学在浙江”实现数据贯通,通过集成与优化多方数据,建设学生综合评价工作的数据共享与业务治理的一体化服务系统。树立“区域-学校-学生”三级紧密联动的教育评价新形态,动态追踪学生的成长趋势,从更全面的角度评估学生的表现,同时利用平台的家校互通功能,建立家长、学校多方沟通机制,搭建学生自主参与,师生有效互动和家校共育的生态平台。 2.多部门联动,完善家校协同。联合妇联、民政局、卫健局、关工委等部门成立“幸福义家”家校社共育联盟,组建“幸福义家”家庭教育讲师团,讲师团成员由各单位行业领域专业人员构成,讲师团进镇街、村社、机关、企业等开展讲座,培树家庭教育理念,传播科学家教知识,推动我市家庭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3.强化阵地建设和课程体系。依托省社区(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试点县建设契机,落地全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联合开放大学在14个镇街社区学院挂牌社区(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通过专家团队赋能社区学院阵地建设,开展课程研究、人员培训和公共服务产品研发等,为广大家长搭建家庭教育指导平台。 4.提升家长科学育儿的素养能力,推动形成家校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依托“互联网+教育”,探索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联合市妇儿工委办,通过点单的方式,送讲座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村社、进市场。讲课主题包括家风美德传承教育、3岁以下婴幼儿养育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 三、下一步计划 接下来,我局将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加快推进省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实验区,加速推进局校一体的学生综合评价平台建设工作;二是依托已开展的教共体数字化改革项目,构建家校共育线上课程超市,同步开展家校共育示范校评选活动。三是定期和不定期以问卷调查、座谈会、随机访谈等形式开展学生、家长满意度调查,征求学生家长的意见建议,加强对家校互通工作监督与保障,不断提升家校共育成效。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市教育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义乌市教育局 2023年5月29日
反馈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