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带动城乡共同富裕的建议

受理结果

编 号 第104号
建议主题 关于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带动城乡共同富裕的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 :我国经济正处于高质量发展转变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时期。如何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了当下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随着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和义乌国际小商品之都建设的进一步加快,义乌传统产业也需要加快个性化、精品化、品牌化发展,担负起义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充当社会经济进步和产业升级发展的排头兵,成为义乌打造城乡共同富裕标杆示范区建设的主力军。目前义乌的传统产业大多数仍存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面临着产业布局城乡差异大、要素制约趋紧、产品附加值低端锁定等严峻挑战,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单纯依靠传统产业原有的生产模式已跟不上如今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的脚步,也不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和共同富裕的追求,因此迫切需要我市传统制造业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义乌建设成为世界小商品之都提供有力支撑。一、义乌产业升级现状40年来,从“货郎担、路边摊”到“买全球、卖全球”,义乌小商品市场实现由“鸡毛换糖”向“世界超市”的华丽蝶变,义乌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和世界第一大市场。伴随着义乌小商品市场6代变迁,义乌传统小商品制造业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支撑义乌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先后获得多个国家级产业基地称号,形成了“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小规模,大辐射”的发展格局。根据商城集团调研,义乌小商品市场中24%的商品来自义乌本地,以义乌生产企业为主的行业包括无缝内衣、日用百货、饰品、化妆品、文化用品、玩具、鞋帽等,几乎囊括了义乌十大传统优势产业90%以上。如作为市场中销售最旺、关注度最高的饰品行业,经营主体4780户,占一区市场所有主体的42.78%,厂家直销占比84.13%。年销售额超152亿,占据市场总成交额的8%以上。此外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显示,受调查的1116家义乌小商品制造企业中有96%的企业表示希望能在市场中设立摊位,有86%的企业表示能够通过市场获取客户资源,并有较大部分企业表示可以通过市场获取消费需求信息、开展全球贸易渠道以及增加内销等。同时,受调查的1374家市场商贸主体企业中,有78.3%的主体有意愿向上游延伸进入生产制造领域。加快义乌十大传统产业的升级对义乌市场发展和经济腾飞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是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和金义都市共同富裕圈的重要基础。二、存在主要问题义乌传统产业升级过程中面临着以下三方面主要问题:(一) 企业缺乏战略思维和高素质人才产业转型升级是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自主选择的自我发展过程。 企业领导采取哪种方式得到经济效益,利用哪种观念管理企业,进一步决定了产业发展的核心方向。企业领导的思维以及视野决定了公司的战略方向。传统产业的工艺、市场、产品以及技术都已经实现成熟化,思维不容易转变。 在很多领域依旧存在思维僵化以及观念过时的现象。 从本质方面说,产业不会落后,只有技术、标准、管理以及观念会落后。伴随传统产业创新以及升级的持续加快,企业的劳动力需求结构已经产生变化,需求从普通的操作人员进一步转向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以及技术工人。 据相关调研,管理型以及技能型人才的缺乏进一步阻碍了公司的转型以及升级。义乌处于三、四线城市,所在城市不能进一步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公司的转型升级意愿和人才欠缺产生了一定的反差。(二)产业布局分散、价值低端化明显义乌传统制造业企业大多由“前店后厂”、家庭式小作坊发展起来,在发展初期由于缺乏对产业区域布局的深入思考和规划,造成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传统企业在全市分布散乱,不仅造成工业用地利用率偏低,而且较难形成集聚、集约发展效应。如拉链产业,全市仅有规上27家,但零散的分布在佛堂、后宅、稠江、廿三里、上溪、义亭、赤岸、城西、北苑9个镇街,且企业数量最多的佛堂仅为7家。日用品产业,规上企业分布在上溪、廿三里、稠江、佛堂等12个镇街,规上日用品行业企业家数占比全市同行业企业数的比重在10%左右的镇街有6个。近年来,虽然义乌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投入强度有所提升,但整体上,义乌大多数传统制造企业仍然是以加工和贴牌生产为主。再加上义乌传统行业内大量的中小微企业受限于自身规模小、实力弱,难以承担持续性的资金和创新人才投入,企业内部研发设计机构较少,外观设计、新产品研发等创新动力不足,缺乏创意创新,导致我市传统制造业价值链低端锁定明显。2020年,全市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26.08%,在全省排名中游,而每千家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仅1.78家,位列全省下游。(三)资源要素制约趋紧土地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义乌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瓶颈”。近年来,全市新增土地中传统产业领域新增供地明显减少。2018—2021年,全市“标准地”出让工业用地共计408万平方米,其中传统产业29万平方米,仅占7%。再加上工业有机更新推进、污染防治和安全生产整治提升等因素,我市传统制造业厂房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不断推高工业用地价格和厂房租金,造成企业外迁严重。如北苑厂房租金平均价格已达每月23-25元/㎡,苏溪、佛堂等镇街也已达每月18-20元/㎡,部分承租企业被迫搬迁至浦江、兰溪等地。另外,义乌传统制造业大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义乌市外来劳动人口逐年下降和劳动力工资增长加快,面临的招工难、留人难、用工成本上升问题更加突出。三、传统产业升级建议(一)加强工业用地保障1.加强统筹谋划。市级层面成立分工合理的工作专班,形成工作专班抓总,镇街落实属地责任,各相关部门配合支持的工作机制,统筹推进传统优势产业升级和工业用地有机更新。坚持统筹优化传统产业工业用地的空间布局,加强更新项目前期调查和部门联合审查。各镇街应根据本规划所明确传统产业发展导向和功能定位编制有机更新方案,加强对属地工业发展空间进行全面梳理,围绕用地类型、建筑密度、开发强度、产业类型、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分析,明确传统制造业用地空间和有机更新重点范围,推动存量工业用地有效盘活,产业空间供给得到有效增加。2.保障传统制造企业用地空间。根据空间规划和传统产业布局规划,加强全市统筹,优先谋划用于产权置换的传统工业生产用地。进一步落实“以房等企”,最大限度留住传统产业。谋划建设适合小微企业生产的租赁型园区,由政府统一规划建设高标准产业园区(小微园区)进行集中安置,每个小微园区面积100亩左右,以打造小微企业园数字化为目标,统一配套办公、宿舍、商业、仓储等公共设施,提升园区综合服务功能。增加传统企业土地供给。每年给予不少于200亩的新增工业用地,用于安置高税无地、隐形冠军和有机更新区块内的优质传统企业。(二)强化亩产效益提升1.加快腾笼换鸟。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严格产业空间使用标准,加强项目准入管理,提升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工业用地亩均产出效益,力争2023年亩均税收8万元以下低效企业基本出清。协同自规、建设等部门积极探索“容积率论英雄”改革,在工业用地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将用地指标突破与亩产效益提升相挂钩。制定“一企一策”,严格按照《闲置土地处置办法》,依法依规进行处置。着力完善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和亩均税收考核,以生产要素差别化价格、用能预算化管理等方式,倒逼传统企业转型提升、提质增效。2.加强企业安置入园管理。设置合理的安置标准,引导生产型企业入园安置,应留尽留,避免企业外流。动态调整产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严格租赁企业进驻管理,严控低端产业和低效企业进入。在搬迁项目进入时要求在亩均效益、设备智能化、环保等方面“达标”,推动企业通过重组达到更“精”更“专”。健全“宽进、培优、严管、强退”的园区管理机制,实现“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企业培养目标。(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1.提升产业自主创新活力。鼓励传统优势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积极建设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争创省级重点实验室、省创新联合体和省新型研发机构等科创平台。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活动、研发机构、发明专利“三清零”行动,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加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科技创新,着力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与辅导力度,构建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次培育机制。高标准打造饰品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统筹推进针织、模具、化妆品等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切实增强创新服务深度和广度。2.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实施品牌竞争力提升工程,创新品牌培育机制,建立“品字标浙江制造”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梯度培育库,努力打造一批具有义乌特色、代表制造业先进水平的“品字标浙江制造”品牌,争取三年培育“品字标”品牌企业15家以上。鼓励优秀企业争创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政府质量奖,发挥标杆引领作用。全面提升制造业先进标准供给水平,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地方和标准制(修)订,推动企业开展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对标达标提升行动,争取三年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10项以上。3.发挥专业市场作用。强化义乌专业市场资源配置作用,拉动相关产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支持市场主体做大做强,积极拓展上游产业链。围绕义乌传统优势制造业和特色产业开辟精品展示区、特色商品销售区和个性化定制区,助力小商品制造企业加强创意设计,推动产品升级。以专业市场为牵引,招引市外优质生产企业、商贸企业落户义乌。加快义乌小商品市场数字化转型全力打造全球数字贸易中心,完善数字化管理系统和线上交易平台,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推动市场繁荣的同时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四)实施企业提升行动1.培育一批产业链龙头企业。<span style="font-size:16.0pt;font-fami
信件附件
提交时间 2023-08-11
承办单位 经信局
办理落实情况
采纳  √ 部分采纳   留作参考  
关于对市十四届政协二次会议 104号孙委员提案办理意见的函 孙委员: 首先非常感谢您对经信局工作提出宝贵的建议。您提出的关于《关于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带动城乡共同富裕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 前期工作及成效 一是推动传统产业集聚发展。2022年,我局制定了《义乌市传统产业发展提升方案》,通过对全市各镇(街道)传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统筹考虑全市各镇(街道)区域位置、区域基础配套、未来发展导向等因素,明确了各镇街传统产业布局方向和发展重点,推动镇街产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打造形成优势互补、融合互动的传统产业区域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根据各镇(街道)传统产业发展定位,结合义乌市各传统产业规模、发展空间和容量需求,并统筹考虑各有机更新区块现有企业分布状况、土地可利用情况、环境需求容量、产业集聚程度等因素,按照“发挥优势、整合资源、集群发展”原则,统一规划建设一批传统产业园区,以打造小微企业园2.0版为目标,配套办公、宿舍、商业、仓储等公共设施,提升园区综合服务功能,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载体和空间。 二是推动高税无地企业安置。聚焦高税无地企业发展空间需求,自2022年开始,未来三年计划每年安排不少于200亩工业用地,安置10家左右高税无地企业。2022年,完成珊琪服饰、瑞泽服饰、锐超相框等15家有机更细及高税无地的企业的安置,截至目前,其中11家已开工建设。 三是构建培育体系。建立小升规、创新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出台了《义乌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工业企业实现倍增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义政发〔2021〕2号),推动本土企业不断培育壮大,专精特新发展,2022年入选省“专精特新”企业12家。天合光能、晶澳太阳能入选省第三批“雄鹰企业”培育名单,实现零的突破。 二、 办理情况 今年以来,我局坚持以《义乌市传统产业发展提升方案》为指导,坚持镇街产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通过持续推进企业数字化改造、加强企业要素保障等方式,持续推动传统产业持续发展。 三、 下步计划 一是继续加大企业“专精特新”培育力度。迭代升级《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政策,建立小升规、创新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持续推动企业“专精特新”培育,指导企业做好“专精特新”申报。 二是继续加快传统产业园建设。强化镇街和部门联动,压实各自责任,持续跟踪建设情况,加快大陈前山服装产业园、廿三里钱塘日用品产业园项目等项目建设,启动华莱氨纶地块建设。 三是加大资源要素保障。继续深化落实高税无地企业安置、容积率提升,开竣工违约的“1+3”政策组合拳,迭代升级《优化工业用地规划管控要求的意见》,进一步推动企业开展“工业上楼”,实现“零增地技改”。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经信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欢迎继续对经信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义乌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3年6月2日
反馈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