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修订生态葬管理办法的建议

受理结果

编 号 第68号
建议主题 关于修订生态葬管理办法的建议
一、骨灰存放堂基本情况 我市自2013年开始引导市民将骨灰存放方式由“入土”转向“入室”,截至目前共建有13个骨灰存放堂,总计31万个格位,据统计,我市每年火化人数5000人左右,预期可以满足2030年前的骨灰寄存需求;我市在大力新建骨灰存放堂的同时,还在其周边同步建设了生态葬区,专门划出一定区域用于树葬、花葬、草坪葬及骨灰撒散等。2019年出台了《义乌市骨灰存放堂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各镇街骨灰存放堂均为公益性,不得私自从事骨灰存放格位买卖。二、骨灰存放堂存在的问题“登堂入室 ,逝有所安”,但我们经过多年对骨灰存放堂运行情况的观察,认为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缺失故土情怀。人对自己生长的故土都有着无比深沉的爱,纵是自己的故土贫穷落后交通不便,纵是离开自己的故土很多年,中国人仍都有落叶归根的思想,就算客死他乡,最后也是希望能回到生我养我的根所在的故土,都想去世后葬回自己的故乡,这种爱是与生俱来深入骨髓的。就像艾青所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而骨灰存放堂,是在一个陌生之处,诸多毫无相干的“人”聚在一起,给人一种背井离乡的感觉,缺少对逝者的人文关怀,与传统思想相违背。(二)难以入土为安。入土为安既是传统葬礼上的一种习俗,又是现代葬礼上的一种观念。现代人对入土为安的理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指把逝者埋入土壤中,给逝者一个最终的归宿;另一方面指逝者得以体面地下葬,既尊重了逝者又传承了孝道。逝者只有入土为安了,生者才能安心地开启新的生活。如果逝者不能顺利“入土”,自然就无法“为安”了。因此,古人把逝者能否入土为安看得非常重。即便是现代人举办葬礼,也常以老人得以入土为安才能给丧属带来莫大的宽慰。但现在骨灰基本上放在存放堂,高高搁起,怎叫“入土为安”?(三) 难以祭奠先人。一个镇街就一个存放堂,清明、冬至、大年初一,就那么几个扫墓祭祖的日子,在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方面均起着重要作用的传统节日,骨灰存放堂却人满为患,因场地受限,很多想追念祖宗的人真难以进入,或进入了也只能停留短暂的时间,特别是疫情等特殊时期,经常出现拥堵等安全隐患,以致相关部门出台了限时限人等措施,难以满足大家祭奠先人的需要,特别是老人小孩很不方便,较难给人以寻根祭祖之氛围之机会。至于树葬、花葬、草坪葬等等,一棵树、一丛花下可能葬着许多人的骨灰,去祭拜到底是祭拜谁?无以确认。若干年后,又有什么?即是放在存放堂的,20年后也不得安宁,那也只是暂住之所,一切谈何“以人为本”?谈何传统文化里的“慎始追远”和“寻根问祖”?以上确实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四)乡缘无以为系。先人的骨灰都集聚在存放堂,除了先人的骨灰其他一切与自己无缘,存放堂不是承载着祖宗喜怒哀乐的生生世世的土地,不是浸润着祖先泪水与欢乐的土地,骨灰存放在存放堂,确实把维系着在外的人与故乡的亲情的纽带切割了,先人也真成了孤魂野鬼,我们许多的后人也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五)建设投入较大。共规划建设骨灰堂13个,设计骨灰存放格位31.1万个,并同步开展生态葬区建设,总投资达4亿元以上。骨灰存放堂的建设应基于我市全市人口为基数,没有考虑或没有做深入调研城乡的区别,没有考虑农村去世者骨灰可以在远离村庄的深山以树葬育林方式埋葬,如此可以减少存放的建设,以致于无论是土地资源还是财力资源,政府投入都较大,后续日常维护每年的运行费用也不在少数。(六)存放时限问题。虽然2022年的《义乌市殡葬基本服务费用全流程免费办法》明确,凡义乌户籍可以免费享受政府全额投资的骨灰存放堂骨灰安放20年以内或政府规划生态葬区实施的生态葬。但是20年后呢?20年后呢?就很可能需要子孙后代,向公墓的经营单位缴纳一笔费用,来保证先人可以继续在这片土地上“沉睡”,如果没有子孙后代的呢?只能被作无主处理,家谱也无以为记。所以现在的规定只能说是暂时的给死者以安身之处,无法体现人文关怀,几于视死者如草芥,后人如何寻根?乡村文化何以传承?(七)增加群众负担。一个镇街四、五十个村就一个存放堂,远的村确实不方便,近的村存放堂搞在那儿也感到不舒服,花费人力物力,变相增加老百姓思想负担、精神负担,还不方便。综合上述,骨灰存放堂从传统上、人文关怀上、祭祀上等等诸多方面都存在问题;同时,骨灰存放堂也总有难以满足需求的一天,而所有的骨灰迟早总有一天要入土,为此我们建议:对生态葬管理办法予以修订,在城市人口去世后倡导骨灰存放存放堂的前提下,本着义乌有大量的深山老林,应该允许祖籍地在乡村的人口死后骨灰是否集聚到存放堂可以自行决定,在非公路沿线的山背后或者远离村庄的深山以树葬育林方式用可降解的环保骨灰盒深埋于地,作为“撒散、树葬、花葬、草坪葬”的补充,一切交给大自然,不失为一种好的环保的安葬方式,这样可以为政府节约大笔的资金,节约大量的土地,减少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殡葬管理;同时,也利于人们弥扬孝道,传统节日扫墓祭祖拥堵问题,也可以得到较大缓解,使大家有较多的时间来扫墓追思,抒发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信件附件
提交时间 2023-08-11
承办单位 民政局
办理落实情况
采纳  √ 部分采纳   留作参考  
朱委员: 首先非常感谢您对我市殡葬改革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您提出的《关于修订生态葬管理办法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前期工作及成效 近些年来,我市殡葬改革工作以走在全省前列为目标,严格落实上级政策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情况,通过一系列举措予以扎实推进。尤其是在完善殡葬设施、推行以“入骨灰堂”安放为主的节地生态葬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相关配套政策不断完善。我市结合义乌本土实际相继出台了《义乌市实施生态葬管理试行办法》、《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工作的意见》、《义乌市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义乌市骨灰存放堂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大力倡导科学治丧、环保祭祀、节地安葬、惠民殡葬,积极推广、引导立体葬、草坪葬、植树葬、鲜花葬等多种形式的节地生态安葬。 2.殡葬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修订了《义乌市(2014-2030年)殡葬设施布局规划》,按照高标准、高起点的要求,集骨灰存放、殡葬服务、生态、景观、文化休闲于一体,除稠城街道外,每个镇街规划建设1处镇街级骨灰存放堂,总计可容纳30万例骨灰的安放。同时,大力推进生态葬区建设,在骨灰堂周边同步建设树葬、花葬、草坪葬及骨灰撒散等形式的生态葬区。目前,全市已建成镇街骨灰堂13个,生态葬区8个,北苑街道、城西街道2处骨灰堂成功创建全省公益性节地生态安葬示范点。 3.持续推进节地生态安葬。近年来,我市通过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不断提高入室安放、草坪葬、植树葬等形式的节地生态葬法。从2020年起,为进一步方便群众,我市生态葬由集体实施改为实时实施。同时,结合重点区域坟墓治理工作,将整治的坟墓迁入骨灰存放堂或生态化安葬。截至目前,全市已实施生态葬1871例,其中树葬1586例,撒散285例。 4.殡葬便民服务不断创新。为最大限度减少群众跑腿,优化办事流程,我市于2018年7月13日在全省率先开展人员死亡关联事项“一窗受理、部门联办”,2021年承接全省数字化群众身后“一件事”改革试点,2022年承接全省群众身后事涉财线上线下融合应用场景改革试点,形成“统一受理、集成办理、信息共享、全面闭环”的多业务协同,多部门联动的身后事办理新模式,被称为“最接地气”的一项改革,让“伤心事”办得“宽心舒心暖心”,全面提升群众获得感。相关做法受到时任常务副省长冯飞、副省长王文序的批示肯定,被评为我市三服务十大典型案例,也得到了中央二套、浙江卫视、《义乌商报》头版头条等媒体的报道。 5.殡葬惠民力度不断加大。出台《义乌市殡葬基本服务费用全流程免费办法》,推进殡葬基本服务费用全流程免费,对在义乌市殡仪馆办理殡葬事宜的所有死亡人员和义乌户籍在异地死亡并火化、骨灰安放在义乌市内人员全部实现遗体接运、存放、守灵(告别)、火化、骨灰盒、入葬等6项基本惠民殡葬全流程免费,预计每年可为群众减免殡葬费用675万元,每人最高可节约支出约2540元。 二、办理情况 今年,我们将继续深化殡葬改革,重点在推进基地生态葬、深化身后事数字化改革等方面做好工作。 1.继续推进节地生态葬工作。进一步加大生态葬区建设,优化节地生态葬区布局,实现除稠城街道以外所有镇街生态安葬点全覆盖,完成1个省级公益性节地生态安葬示范点创建。继续优化生态葬实时实施办法,建立经常性、常态化的殡葬改革宣传工作机制,创新宣传形式,拓展宣传渠道,不断提升群众对殡葬改革政策知晓率,倡导“厚养薄葬”,引导群众选择不占地或少占地的生态安葬方式,逐步提高节地生态葬比例。 2.深化身后“一件事”数字化改革。完善群众身后“一件事”改革,开展骨灰存放堂数字化改革,全面推行电子格位证,在有条件的镇街推行骨灰堂柜员机自助服务,进一步提高群众办丧便利性。打通骨灰跟踪和存放堂之间的数据壁垒,骨灰寄存信息变动情况实时上报共享给骨灰安置模块,实现骨灰实时跟踪,推进殡葬管理由粗放型、人工型向精准化、智慧化转变。 3.做好全流程免费办法的落实。结合群众对绿色殡葬、更好丧葬服务的需求,按照全数字、全流程、全覆盖的要求,做好《义乌市殡葬基本服务费用全流程免费办法》的落实,确保政策落到实处。 三、下步计划 自我市实施生态葬政策以来,群众接受度越来越高,生态葬的比例不断提升。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全市生态葬区使用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适时对生态葬区布局进行调整,不断满足我市群众对殡葬服务的需求。 再次感谢您对我市殡葬改革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欢迎继续对民政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义乌市民政局 2023年5月17日 ​
反馈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