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降低青少年不良心理疾病发生率的建议

受理结果

编 号 第46号
建议主题 关于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降低青少年不良心理疾病发生率的建议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精神卫生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儿童青少年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对人际关系的选择、应对学习考试等方面的压力都成百倍的大于过去,儿童青少年因心理问题而就诊的人数逐年增多,青少年不良心理疾病发病率持续上升。儿童青少年时期是心身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卫生问题发生的高位时期。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降低青少年不良心理疾病发生率不仅是衡量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也应是社会各界人士应尽的义务与责任。家庭、学校及自身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三个重要因素,其中家庭因素中父母的教育经历、自身素质、教养方式等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呈正相关,父母冲突离异等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呈负相关;学校因素主要与教育模式、师生关系、教师心理、同龄交往有关;自身因素是指生理发育、心理发育之间的矛盾。经调查分析,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呈现以下四个特点:1、涉及精神心理问题的青少年群体覆盖面广、人数多。因焦虑、抑郁、厌学、网瘾、人际关系不良、适应障碍等各类精神心理问题导致的自伤、自杀、休学、辍学等现象明显增加。2、父母缺乏育儿的心理学知识。面对孩子的精神心理问题,家长的接纳程度明显低于青少年,据几家高中心理咨询老师反映,约70%前去寻求咨询帮助的学生属自发行为,只有不到5%的孩子是家长发现心理问题并提出咨询,家长对精神心理疾病的抗拒严重影响患病孩子的治疗和康复。3、家庭和学校分工合作不良、职责不清。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样将关注放在学生的成绩上,忽视了学生生理成长发育的同时伴随有心理成长的重要内容;忽视了学生知识成长的同时还需要有实践能力的成长;忽视了学生要有远大理想抱负的同时还需要具有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的动手能力。4、重视程度不够、复发率较高。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但还仅限于口头上,主动学习、主动接受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的意识不强,重视程度不够。遇到心理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居多,不能正确面对,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加以解决。即使治疗了也不能遵医嘱规范治疗,复发率相对较高,青少年在离开学校回到社会环境后复发概率很大,这和整个社会对心理健康重要性认识不足关系密切。可见,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建设一个集心理疾病预防、心理评估诊断、心理危机干预和治疗康复功能于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诊疗体系刻不容缓。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一、心理健康工作与民政部门、妇幼保健医院联动,加强年轻新婚夫妇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将之纳入常规化工作。医学界现在认为心理疾病存在基因靶点,而成长过程中能否一直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和成长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原生家庭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建议在年轻夫妻领结婚证之前,就通过民政部门进行必修的心理健康知识科普环节,让年轻人在走进婚姻殿堂前对婚姻经营、孩子成长等心理健康知识在意识层面上得到教育,如开车需要驾照般,成家也需“执证上岗”。此外妇幼保健医院与精神专科医院联动,加强准父母的育儿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将之纳入常规化工作。可请省级心理学专家录制高质量的心理健康科普系列讲座视频,开设育儿、婴幼儿成长和孕产妇心理健康等模块知识,增强年轻夫妻在孩子生养、陪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知识。二、家校联合,教育家长科学对待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总是很习惯性地归类为“青春期叛逆”。很多父母会发现自己的孩子“爱发脾气、总是对着干”,而且“打也不听、骂也不听”,自己对他已经无计可施,青少年自己也对自己的情绪问题感到无所适从。事实上,儿童大脑尚未发育完全,使得他们不能进行自我调节,因此在愤怒时更容易攻击别人和发泄情绪。随着儿童大脑的发展,他们能够获得控制情绪的能力。但前提是,他们要生活在一个以健康的方式处理情绪的家庭中,父母应该成为孩子最好的情绪容器,帮助孩子消化情绪,把它们变成安全可接受的情绪,然后再返还给孩子,当父母接受了孩子的情绪并且能够保持冷静时,孩子才能学到帮助自己冷静下来的情绪技巧,表达他的感受,而不会伤害他人、伤害自己。当父母能够让自己不被情绪主导,清楚认知到并且接受孩子不愉快的原因,他的情绪就会慢慢消解,逐渐平静,获得更强大的安全感,他的脆弱和不安才能逐渐消退,也就不再需要用“愤怒”进行防御了,之后的那些“愤怒行为”也就消失了。因此加强家校联合,开办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的教研活动,定期家访或开家长会,互相通报和交流学生表现及教育情况;开展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互相帮助和监督活动,相互检点日常行为;让家长科学地对待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预防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的首要措施。三、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学校专职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咨询相结合,预防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向疾病的转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不能照本宣科、不能和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也不能流于形式。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向青少年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也可以引导青少年获得更形式多样的应对方式、人际交往技巧、耐受力技巧等,减少自杀、自伤、危险行为等的发生。学校不能把配备专职心理咨询师挪作它用,要让那些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但还达不到疾病标准的、非心理危机状态下的青少年能很方便地获取心理帮助。专职心理咨询师除个体咨询外也可在学校组织同辈团体,互助团体等进行团体心理咨询,帮助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青少年获得同辈支持资源。不要非得等学生前往医院就诊、确诊后才开始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各级学校一定要预防大于治疗,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需要走到心理健康保卫战的最前沿阵地。四、加强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目前青少年的升学通道仍显单一,大多数学校、家长、甚至青少年自己也只认同“有个好成绩,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是人生的唯一的途径。一旦考试成绩不理想往往即成为压垮学生最后一根稻草。要尽早进行正确的职业观念教育,让学生尽早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教育与职业的关系,学会职业决策,沿着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目标,从知识、技能等各方面锻炼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因此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让青少年有自主选择职业发展方向的权利显得尤为重要,青少年的发展途径会更丰富,择业观更开阔,相对给个人、家庭乃至社会的压力也能随之减轻。
信件附件
提交时间 2023-08-11
承办单位 教育局、卫健局、妇联
办理落实情况
采纳  √ 部分采纳   留作参考  
冯委员: 首先非常感谢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以及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的宝贵意见建议。您提出的《关于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降低青少年不良心理疾病发生率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前期工作及成效 您指出的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确实是当下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近来,无论是市教育局还是各学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前,全市共建有标准化心理辅导室的学校128所,公办中小学覆盖率达100%,省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点17个,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站2个(稠江街道锦都社区、昌德社区),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1所,培育校1所,我市被认定为浙江省首批中小学亲子辅导工作达标县,3所学校被评为浙江省中小学亲子辅导工作示范校。自2020年起开通了疫情防控心理疏导热线(0579-85332902)及心理咨询微信群,截至目前,累计接待咨询近3000人次。2022年11月成立义乌市儿童青少年心灵成长中心,开通057****58858热线电话,截至目前,接到热线电话440个,完成线下咨询116人次,除了义乌本地学生家长求助,还有来自诸暨、东阳和浦江等地的求助电话。全市建有一支相对稳定、专业的专兼职心理教师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500多人。全市公办中小学教师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证的比率达95%以上。成立了市级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开展“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咨询督导”等专题研训活动10余次。形成了省、市级科研成果及精品课程10多项。 二、办理情况 (一)丰富心理科普形式,拓展心理健康宣教渠道 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及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民政、妇联、共青团和社区街道等的作用,综合施策,形成合力。社区、妇联等部门牵头,镇街设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社区成立心理健康辅导站,加强年轻新婚夫妇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将之纳入常规化工作。(市教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委政法委、市妇联、市公安局、团市委负责) 教育局积极组织开发心理健康宣教微课,有效利用“好学义乌云课平台”“教育之声”公众号、“之江汇”平台数字化家长学校等技术渠道,以“互联网+教育”方式,为家长提供心理公益直播、家长视频课程、家长音频、家庭教育咨询等优质内容实现信息共享,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目前完成省市两级数字家长学校建设,39所完成850个数字资源上传工作,在线浏览观看量达3万余次。目前开发了30余节学生心理自我调适微课,开发了20余节“悦学家长课堂”“牛津妈妈微课堂”系列家庭教育主题微课。在市心灵成长中心和锦都社区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建设科普体验区,购置了脑波反馈仪心理测试、VR心理实境体验、电子活动沙盘组合、沙画等专业设备,学生们可以参与体验心理游戏的乐趣,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心理问题和自我调适的方法。 (二)家校合力,守护未成年人健康心灵 市教育研修院与绣湖小学合作开展四期“心理健康教育暨家校共育”系列专题研训活动,已培训家校共育骨干教师240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心理健康辅导站开通“爱善教育公益吧热线”,对全市家长开放,倾听家长讲述家庭教育中的困惑,帮助家长和孩子解决心理问题,热线受益家长1260人。联合市妇联开展了首届义乌市家庭教育讲师大赛,评选出优秀家庭教育讲师30名,进一步优化了家庭教育讲师团队伍。联合市妇联、关工委开设“幸福e家课堂”,每周推送一个家庭教育短视频,每月开展一场家庭教育直播课,并在线下组织开展“百场家庭教育讲座送基层”活动,为全市家长提供全方位的家庭教育指导,营造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的良好氛围。 整合社区资源,扩大心理服务社会效应。教育局、团市委等联合稠江街道挂牌成立了昌德社区心理健康辅导站、锦都社区心理健康辅导站。辅导站配有功能室及专业设备。依托经济开发区学校和稠江一小两所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进行日常管理。校外心理辅导站自成立以来,通过个别咨询、开放咨询、团体辅导、培训讲座、亲子关系体验活动等多种形式,为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成长助力。疫情防控期间,锦都社区对外开放疫情防控心理疏导热线(0579-85332902)及心理咨询微信群,截至目前,接待咨询近2000人次。义乌商报、浙江教育报等多家媒体对我市校外心理辅导站活动进行了报道。 (三)推进课程实施,强化发展性心理辅导 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发展性、预防性辅导长效机制,2020年秋季,财政买单,给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人手一册配发《心理健康》教材,请北师大专家到义组织了两轮全市性心理健康教材使用培训;要求学校开设两周一课时开展心理健康课程,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组织多次课堂教学研训活动,引领教学,交流经验,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路径。 为了更有效地应对疫情防控后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教育局与卫健局紧密联手,护航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一是开展高危学生心理调查行动,联合卫健局对在校高危学生开展心理问题调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逐层分解,分层分类理清问题所在。二是开展学生心理干预联合行动。根据排查发现的学生心理问题进行个性化的干预,通过联合走访调研、家校医对话心理健康、举办心理咨询技能提升培训班、医校共建心理危机干预合作等模式,从源头了解掌握心理问题所在,制定心理干预计划,从而提供有效的心理援助。三是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灵护航行动。以“世界睡眠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等为契机,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联合精神卫生中心、社区开展专家宣教进校园、心理体验进社区,开展心理科普宣传,全面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知晓率。四是开展同创共建活动。借助精神卫生中心等专业机构对教师团队及学生的分层培训、对家长专题讲座等,促进学校与专业机构共建心理危机联合评估模式,进一步增强学校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鉴别、诊断、筛查能力,实现早发现、早介入,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 (四)加强中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让中学生尽早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教育与职业的关系、学会职业决策,从小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目标,从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锻炼自己的职业竞争力。调查显示,中小学生以及家长对职业规划的需求非常强烈。学校利用心理课、心理讲座、各种志愿者活动和研学活动从小学开始加强职业意识的开发和发展指导。指导贯穿中小学,帮助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在为自己长大后要从事的职业做知识、技能、综合素质上的准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也是职业教育最突出的办学优势,职业教育发展将锚定产业需求,提高职业素养,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行稳致远。通过深度合作、融合创新、教学协作、就业合作等,扎实推进高校与产业的紧密衔接。 三、下一步计划 (一)建立“市-镇、街-学校”三级心理辅导组织网络,心理健康专职教师配备逐步有序推进 根据省厅相关文件要求,接下来,我市拟在所有高中及初中至少配备一名专职心理教师,小学规模班额36个以上的配备一名专职教师;每个镇街教育服务中心配备一名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具体负责片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市心理辅导中心配备2-3名专职人员,负责中心具体对外业务开展及全市三级服务体系管理工作。到2025年底,所有中小学配备专职心理教师。 (二)加强社区心理服务向家庭辐射 调研发现,家庭教育往往是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性因素,预防学生心理危机,首先要建好家庭教育这第一道防护栏,除了学校要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更需要社区提供便捷化、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服务。建议建立街道、社区(村)二级心理服务平台,充分利用老年活动中心、妇女之家、儿童之家、家长学校、图书室等社区阵地,为家长和孩子提供文体活动以及心理辅导情绪疏解、如何帮助孩子进行职业规划等培训活动。 (三)家长学校融入未来社区教育场景,实现“双减”目标 整合学校、社区教育资源,实现“双减”目标。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探索临时看护、家庭式托育等多元化模式,充分利用“学在义乌”家长学校应用,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努力形成减负共识,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打造“名师名校在身边”青少年教育平台,围绕3—15岁年龄段教育需求,打造社区青少年线上线下联动的学习交流平台,打通优质教育资源进社区的渠道,集成素质拓展、兴趣活动、职业体验等多种类型教育服务。 (四)注重学生预防性心理辅导,落实心理辅导课程常态化开设 小学借用班队活动课课时,全面落实每班每月2课时心理辅导课的开设,由班主任承担课程,加强对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训;初中由专兼职心理教师承担课程,可采用年级大课、讲座、观摩微课的形式开设每月2课时的课程,同时加强兼职心理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高中由专职心理教师承担课程,要求高一年级开足开齐每月2课时心理辅导课,高二、高三年级在春季、开学前后、重大考试前后、小长假前后等关键节点,采用大课、讲座、微课形式进行心理辅导课程的落实。 (五)强化心理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心理辅导能力 针对班主任、心理辅导室主任、骨干教师开设分层分类培训。今年市指导中心计划完成民办学校心理健康C证培训“千人计划”。 最后,再次感谢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欢迎继续对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义乌市教育局 2023年5月16日 ​
反馈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