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后疫情时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受理结果

编 号 第33号
建议主题 关于加强后疫情时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为期三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对每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工作习惯等各方面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和改变,中小学生正处于个体身心发展变化剧烈时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加之面临考试、升学、交友等诸多人生选择,极易出现痛苦、失望、激愤等负面情绪和严重的挫折感,部分经历导致的焦虑、惊恐、抗拒可能会终身产生应激障碍和心理阴影。同时,在日常中普遍存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失、家庭教育忽视心理需求、在校课业负担重、升学压力大、减压措施少等因素,中小学生存在以自我为中心、敏感、易怒、自残等心理健康问题,且患病率正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全国各地不断发生因心理问题导致的悲剧事件,并处于高发、多发的上升态势,给学生、给家庭甚至给社会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值得引起重视。建议:一、建立健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一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顶层设计。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成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机构,整合教育、卫健、宣传、文化、共青团、工会、妇联、关工委、文明办等有关部门力量,出台相关政策文件,统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制定相关考核政策,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力的“立体心育”机制。二是打造心理辅导特色专业课堂。开设“心理健康角”,设置专业课程,配置专门课时,全面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社会责任和价值取向,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为学生提供精神指引和价值导向。三是建设未成年人心理服务平台。完善中小学生心理疏导机制,建立青少年极端行为预警数据库,及时发现孤僻、冲动、偏执以及耐受力、承压力差等心理困境青少年,加强心理高危人群“一人一案”的管理追踪,确保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得到连续性的帮助,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二、全面提升心理健康专业化规范化水平一是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统筹协调。在全市层面将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列入考核,教育部门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机构,配备专业力量,强化统筹协调、督促检查,按照“一校一机构、一校一专职教师”的标准,全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标准化、规范化配备。二是强化专业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育,可以通过招引和培育两种模式,即在引进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同时,还可把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中,通过采取“请进来、送出去”方式,对现有教师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取得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认证资质后上岗,不断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学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三是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支持保障。财政部门、教育部门要做好全市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费保障,配备专用教室和基本的心理咨询常规工具、软件,不定期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三、畅通“家校协同”心理健康共管机制一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校与家长的交流。鼓励家长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家校协同共同做好学生(孩子)可能存在的心理困扰(如过度焦虑、紧张、恐惧、心情低落、挫败感、失眠少觉等)和行为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作息不规律、长时间玩游戏等)开展心理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课、同伴互助、团体辅导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简便有效、容易操作的心理调适方法。二是引导家长摒弃功利主义的成才观。倡导学校、家庭树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观念,不能仅以成绩好坏、学校排名论英雄,要通过正面管教等科学育儿方法,批评要把握尺度,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孩子)疏导学习压力,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三是定期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创新学校文化活动形式,可通过网络平台、微博、微信群、广播、主题讲座、宣传栏、读书角、角色扮演、心理剧等形式,促进师生交流和共同探索。组织开展“寻找最美家庭”“寻找阳光少年”等活动,引导家长密切关注子女心理健康,依法履行监护责任,培养子女健康人格和良好行为习惯。
信件附件
提交时间 2023-08-11
承办单位 教育局、宣传部、文明办(创建办)、财政局、卫健局、团市委、妇联
办理落实情况
采纳  √ 部分采纳   留作参考  
龚*强、王*、朱*坚、陈*青、朱*亚、楼*进、季*荣、楼*敏等8位委员: 首先非常感谢你们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以及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的宝贵意见建议。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后疫情时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前期工作及成效 近年来,在市教育局的部署下,全市上下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组织机构的完善、师资队伍的培育、基础设施的提升和校本课程的开设等各项举措,逐步推进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工作的全面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当前,全市共建有标准化心理辅导室的学校128所,公办中小学覆盖率达100%,省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点17个,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站2个,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1所,培育校1所,我市被认定为浙江省首批中小学亲子辅导工作达标县,3所学校被评为浙江省中小学亲子辅导工作示范校。自2020年起开通了疫情防控心理疏导热线(0579—85332902)及心理咨询微信群,截至目前,累计接待咨询近3000人次。2022年11月成立义乌市儿童青少年心灵成长中心,开通0579—85858858热线电话,截至目前,接到热线电话580余个,完成线下咨询160余人次,除了义乌本地学生家长求助,还有来自诸暨、东阳和浦江等地的求助电话。全市建有一支相对稳定、专业的专兼职心理教师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500多人。全市公办中小学教师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证的比率达95%以上。成立了市级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开展“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咨询督导”等专题研训活动10余次。形成了省、市级科研成果及精品课程10多项。 二、办理情况 (一)推进课程实施,强化发展性心理辅导 为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预防性辅导长效机制,2020年秋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人手一册发放《心理健康》教材,目前我市60%左右的学校两周一课时开展心理健康课程,15%左右的学校一月一课时开展,其他25%左右学校正在抓紧筹划课程落实和师资安排。市教育研修院组织多次课堂教学研训活动,引领教学,交流经验,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路径。 (二)丰富科普形式,拓展心理健康宣教渠道 我市积极组织开发心理健康宣教微课,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家长提供心理公益直播、家长视频课程、家庭教育咨询等内容,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目前全市建有省市两级数字家长学校39所,完成数字资源上传850余个,在线浏览观看量达3万余次。开发了30余节学生心理自我调适微课,开发了20余节“悦学家长课堂”“牛津妈妈微课堂”系列家庭教育主题微课。在市心灵成长中心和锦都社区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建设科普体验区,购置了VR心理实景体验、心理自助仪等专业设备,帮助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心理问题和自我调适的方法。 (三)推进心理普测,完善心理危机闭环管理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工作的通知》,市指导中心督促各中小学建立心理危机识别及干预机制。春季学期开展心理健康普测,排查高危学生;秋季学期通过家访和开学前问卷调查等各种方式,重点摸排各类精神疾病、严重心理问题、明显性格偏差、严重网络成瘾、严重亲子关系不良以及未及时到校等六类人群。全市中小学对接省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管理平台,筛查出的高危学生做到“一生一策”,实行“预警、干预、转介、回访”一站式动态管理。 今年2月,建成了“益康心”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平台,不仅能实现全市学校心理健康检测全覆盖,完成预警学生信息采集、高危学生追踪闭环,而且将实现学生心理档案跨学校、跨学段跟踪,助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迈向规范化与数字化。 (四)凝聚家校合力,守护未成年人健康心灵 市教育研修院与绣湖小学合作开展了四期“心理健康教育暨家校共育”系列专题研训活动,培训家校共育骨干教师240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心理健康辅导站开通“爱善教育公益吧热线”,对全市家长开放,帮助家长和孩子解决心理问题,热线受益家长1260余人。联合市妇联开展了首届义乌市家庭教育讲师大赛,评选出优秀家庭教育讲师30名。联合市妇联、关工委开设“幸福e家课堂”,每周推送一个家庭教育短视频,每月开展一场家庭教育直播课,并在线下组织开展“百场家庭教育讲座送基层”活动,为全市家长提供全方位的家庭教育指导,营造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的良好氛围。 (五)成立心灵成长中心,完善市校两级联动机制 我市被省教育厅列入首批县级心理辅导中心建设名单,2022年11月义乌市“帮我吧”儿童青少年心灵成长中心正式揭牌运行,不仅建立了市、校两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联动机制,凝聚全市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队伍,也为危机学生搭建了转介绿色通道。 (六)医教紧密联动,提升危机干预的专业性 在严重心理问题日渐增多的背景下,全市各学校积极探索医教结合之路,目前全市有近10所初高中与市精神卫生中心签订了服务协议,共建心理危机联合评估模式,通过专业的指导和服务,增强学校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鉴别、诊断和筛查能力,实现早发现、早介入,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同时,市级心理辅导中心——心灵成长中心也与市精神卫生中心建立了合作关系,心理科及精神科医生参与热线接听及线下咨询,为来访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服务,让真正有需要的学生得到更专业的服务和绿色转介通道。 (七)整合社区资源,扩大心理服务社会效应 应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要求,教育局、团市委等联合稠江街道挂牌成立了昌德社区心理健康辅导站、锦都社区心理健康辅导站。依托经济开发区学校和稠江一小两所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进行日常管理。校外心理辅导站自成立以来,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培训讲座、亲子关系体验活动等多种形式,为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成长助力。 三、下一步计划 (一)建立“市-镇、街-学校”三级心理辅导组织网络,心理健康专职教师配备逐步有序推进 根据省厅相关文件要求,接下来,我市拟在所有高中及初中至少配备一名专职心理教师,小学规模班额36个以上的配备一名专职教师;每个镇街教育服务中心配备一名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具体负责片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市心理辅导中心配备2-3名专职人员,负责中心具体对外业务开展及全市三级服务体系管理工作。到2025年底,所有中小学配备专职心理教师。 (二)加强社区心理服务向家庭辐射 调研发现,家庭教育往往是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性因素,预防学生心理危机,首先要建好家庭教育这第一道防护栏,除了学校要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更需要社区提供便捷化、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服务。建议建立街道、社区(村)二级心理服务平台,充分利用老年活动中心、妇女之家、儿童之家、家长学校、图书室等社区阵地,为家长和孩子提供文体活动以及心理辅导情绪纾解活动。 (三)家长学校融入未来社区教育场景,实现“双减”目标 整合学校、社区教育资源,实现“双减”目标。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探索临时看护、家庭式托育等多元化模式,充分利用“学在义乌”家长学校应用,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努力形成减负共识,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打造“名师名校在身边”青少年教育平台,围绕3—15岁年龄段教育需求,打造社区青少年线上线下联动的学习交流平台,打通优质教育资源进社区的渠道,集成素质拓展、兴趣活动等多种类型教育服务。 (四)注重学生预防性心理辅导,落实心理辅导课程常态化开设 小学借用班队活动课课时,全面落实每班每月2课时心理辅导课的开设,由班主任承担课程,加强对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训;初中由专兼职心理教师承担课程,可采用年级大课、讲座、观摩微课的形式开设每月2课时的课程,同时加强兼职心理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高中由专职心理教师承担课程,要求高一年级开足开齐每月2课时心理辅导课,高二、高三年级在春季、开学前后、重大考试前后、小长假前后等关键节点,采用大课、讲座、微课形式进行心理辅导课程的落实。 (五)强化心理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心理辅导能力 针对班主任、心理辅导室主任、骨干教师开设分层分类培训。今年市指导中心计划完成民办学校心理健康C证培训“千人计划”。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欢迎继续对政府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义乌市教育局 2023年5月16日 ​
反馈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