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课后托管服务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民进集体提案)的建议

受理结果

编 号 第9号
建议主题 关于深化课后托管服务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民进集体提案)的建议
​校内课后托管服务是一项民生实事工程,是“五育并举”的重要抓手、减轻课外负担的重要支撑、增强教育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事关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义乌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主动作为,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大力推进“轻负高质校园”建设,推行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课后托管服务等“双减”组合拳。我市的课后托管服务已实现义务教育段学校和有需求学生两个“全覆盖”,被列为省级“减负”优秀案例,《浙江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先后报道我市典型经验。随着课后服务的深入,对如何从“广覆盖、强参与”到“上水平、强保障”,进一步增强吸引力和丰富性,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思考。一、主要做法(一)政府主动作为有担当。截至目前,义务教育段学生参加课后托管达到94%,公办小学教师参与率近100%,教职工每周参与托管服务平均2-3次;学生和家长满意率分别为98.21%、98.43%。(二)学校务实作为有特色。全市各小学发挥主阵地作用,制定课后服务一校一案,实施“5+2”“1+N ”课后托管服务,提供“订单式”“万花筒”托管课程,建立涵盖体艺、科技、信息、益智等内容供给丰富、走班形式灵活的拓展型服务课程体系。(三)部门协同作为有成效。我市多部门联合成立“双减”工作专班,以“教育回归校园、培训回归公益”为宗旨,深入推进校内品质课堂和课后托管建设、校外培训治理。二、困难和问题(一)学校条件存在不足。从软件上看,素质拓展课程因专业师资有限,尚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需求,校外优质培训机构引进后也面临后续监管和考核评价难操作等问题。从硬件上看,课后托管服务常受到经费、场地、设备等制约。课后服务结束和城区晚高峰重合,校园周边交通拥堵;农村公交车停运较早,延迟放学后学生回家不便。(二)延时放学也有弊端。从教师角度看,每天在校工作时间超11小时,还面临着自己孩子不便接送照护的窘境,长期处于焦虑疲劳状态。从学生角度看,每天在校时间达9-10个小时,且活动场景较为单调,晚餐时间较迟,不利于劳逸结合,影响学习效率和近视防控,尤其是小学低年龄段比较突出。(三)配套机制还需完善。课后托管不能简单地视为延迟放学,而是牵涉了学校管理延伸、师生发展评价、家社互动跟进等更深层次的辩证思考和配套机制。三、意见建议(一)进一步提升课后托管服务水平。1.课后服务更加多样化。一是以拓展学生兴趣爱好、培养自主学习和生活能力为出发点,开设“提高能力为主的活动类课程”,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是注重内容丰富性、形式多样性。三是打造义乌特色品牌。2.课后服务更加精准化。课后托管要体现“一校一特色”,切实落地“X”素质拓展课程。一是关注不同年段身心成长差异,科学构建各年段承续的课后托管服务课程体系和特长培养体系。二是关注不同学生差异,在时间上内容上给予个性化选择的弹性,不宜一刀切。三是关注城乡学校差异,发挥“互联网+”和城乡教育共同体作用。(二)进一步优化课后托管服务机制。1.细化顶层设计。一是健全制度规范,系统制定课后托管服务内容标准、场地设施设备要求、安全职责规范等细则。二是健全市财政保障机制和托管成本分担机制。三是关心关爱教师,从作息安排、专业发展、身心健康等多角度加以统筹,实施弹性上下班和补充休息制度,减负增能、多劳多得、绩效激励。2.强化后勤保障。一是守牢安全底线,健全托管服务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二是做好托管服务餐点供应,建议提高托管学生营养餐费的补助标准,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一日三餐,并允许晚托教师的家属来校用餐。(三)进一步促进课后托管服务家校社协同。1.做优服务增量。教育、文化、科技等部门联动,打通优质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和社团参与课后服务的途径。2.做活资源整合。一是加大工作合力,充分调动关工委、团委、妇联、科协、文化单位、公益社团等资源,共同参与课后服务工作。二是延伸活动空间,以实践周或假期活动等形式,把部分课后托管服务课程搬到更广阔天地中。3.做实家校沟通。引导家长树立科学教育观,减轻焦虑,正确对待孩子成长。公开课后服务的内容、特色、时间、收费,鼓励家长参与课后服务方案的制定实施,设立体验周、开放日,让家长成为托管服务的品鉴员、监督员。4.做亮数字赋能。开发课后服务数字化管理平台和家校协同数字应用场景,建立外聘教师资源库、托管优质课程库,组织课后托管服务全流程管理,架构立体化、即时性沟通网络,获得精细化学生成长数据。
信件附件
提交时间 2023-08-11
承办单位 教育局
办理落实情况
采纳  √ 部分采纳   留作参考  
尊敬的陈委员: 首先衷心感谢您对教育的关注。您提出的《关于深化课后托管服务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收悉。经研究,现对您提出建议的答复如下: 一、前期工作及成效 目前,我市的课后托管服务已实现义务教育段学校和有需求学生两个“全覆盖”。全市小学参加课后服务人数120249人,占在校生的93.7%;初中参加人数为42668人,占初中在校生的96.8%;义务教育段合计参加162917人,约占全部在校生的94.5%。《浙江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先后报道我市典型经验。 虽然我市课后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调研中发现,我市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存在着课程不够丰富、配套机制仍需完善等问题亟需解决。 二、办理情况 针对该问题,我局目前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课后服务管理规范化 1.完善“一案四制”管理体系,规范课后服务实施。对2021年9月下发的《义乌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优化完善,要求各学校结合实际,构建学校“一案四制”课后服务管理体系,明确课后服务具体操作实践的规程细则,为课后服务规范化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其中,《课后服务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各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操作流程、原则和目标;《课后服务教师管理制度》对人员组织、场所管理等进行规范,同时注重关心关爱教师,将“弹性上下班制”“心情假”等关爱举措纳进行优化提升;《课后服务安全管理制度》重点规范师生安全、场地安全、放学安全;《课后服务课程申请制度》就课程的开发、设置、实施等进行具体安排,提出操作流程,以保障课后服务质量和效果;《课后服务学生自愿选课制度》则体现学生课后服务的自愿参与原则,并就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做相关要求。 2.落实“白名单”管理制度,规范引进校外机构。根据2022年9月下发的《义乌市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校内课后服务“白名单”遴选办法》,开展进校园“白名单”培训机构遴选工作。明确准入条件,通过发布遴选通告、机构自主申报、组织专家审核、社会公示等环节,遴选一批优质校外机构(非学科)进入“白名单”。同时明确机构进入校园程序及监管措施,对白名单实行动态管理,建立评估退出机制,入围机构在评估中不达标的退出白名单,被投诉较多的培训机构,列入“黑名单”并予以公布,不得再参与校内课后服务;情节严重的,坚决取消培训资质。 (二)课后服务课程多元化 1.结合学校特色,优化校本课程库。发布《义乌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对课程建设和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提出框架性指导。明确学校是课后服务课程建设的主体,要求各校根据学校文化传统和发展现状,明晰办学定位与育人目标,积极挖掘课程资源,开发开设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课后服务课程,构建富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2.多部门联动,完善课后服务菜单。强化部门协同,充分调动关工委、团委、妇联、科协、文化单位、公益社团等资源,吸纳退休教师、非遗传承人、爱心专业人士、家长志愿者、社区工作者等,共同参与课后服务工作。各单位摸清家底,就“提供什么课程、授课老师的特长方向,一堂课可以服务的学生数量”等分门别类列清楚,汇总形成课后服务菜单,学校根据各自学生特点,按需预约选择。 3.精准排摸需求,遴选校外优质课程。各学校根据全市进校园“白名单”培训机构,制定学校遴选程序,经家长、学生代表认可,集体研究,完成“白名单”机构二次遴选,确定参与校内课后服务的培训机构。学校精准排摸学生及家长的实际需求,与选定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签订服务协议,组织团队进行课程内容审核,从而选择优质培训项目进入校园,充实课后服务。 三、下一步计划 接下来,我局将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开展课后服务示范校及课后服务精品课程评选活动,依托已开展的教共体数字化改革项目,构建课后服务线上课程超市,解决部分学校课后服务师资不足,课程内容单调等问题。二是定期开展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参与校内课后服务工作的监督管理和项目质量评价工作,以教师随堂、家长体验、月度测评等方式对引进机构和课程进行常态化监督、评价。三是定期和不定期以问卷调查、座谈会、随机访谈等形式开展学生、家长满意度调查,征求学生家长的意见建议,加强对课后服务质量的监督与保障,不断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提升课后服务品质是深化“双减”必答题,接下来我局将在完善服务机制、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品质上进一步加强督促指导,立足立德树人,推进五育并举,关注个体差异,着力兴趣培养,不断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市教育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义乌市教育局 2023年5月10日
反馈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