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社区医疗体系建设减轻市级医院就医压力的建议

受理结果

编 号 第412号
建议主题 关于加强社区医疗体系建设减轻市级医院就医压力的建议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已经成为城市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为群众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以及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和康复服务等;是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通过逐步建立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实现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将有利于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引导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方便群众看病就医,降低群众医药费用,减轻市级医院的就医压力。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是城市基层卫牛网底. 承担着城市各居委会等辖区范围的基本公共卫牛和基本医疗服务,地位非常重要,加强社区医疗体系的部署和建设对义乌的城市发展和居民的身体健康显得格外重要。截至2020年10 月底,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025家。其中,其中公立医院10家,民营医院2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1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88个,村卫生室143个,诊所456家,门诊部117家,医务室 53家。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 10933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 5000人,执业护士 5933 人。其中浙大四院、中医医院、妇保院成功创建"三甲",并持续推进中心医院创""三甲"、精卫中心创"三乙",有序推进天祥医疗东方医院创"二甲",北苑和后宅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二乙",且全市 14个基层院区均已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建设标准,后宅、北苑、义亭达到推荐标准。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基础框架虽已建成并效果显著,但在新冠疫情蔓延及就医压力短时间内持续快速增大背景下,暴露出了一些问题∶①政府对中心人员和技术的调配职能弱化。目前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多都依附在二三级医院发展,属地城区政府日常虽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监管、考核、指导,但是对于人员和技术方面的调配职能较弱化。大部分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配置多为年龄较大、职称和技术能力较低的人员,影响了社区服务中心的服务能力和效率。②社区居民的认可度和满意度较低。不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日就诊人数不足,究其原因是场地、设备等基础设施不完善,技术能力较低,不能提供相应的诊疗服务,导致居民认可度和满意度较低。③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存在一定困难。目前双向转诊是往上转容易,依托医院下转困难。如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急性期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转后,依托医院一直治疗至后遗症期都未下转,导致依托医院医疗资源不能很好利用。④专科建设不健全。目前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以全科诊室为主,专科能力不足或缺失,特别是康复、养老、精神卫生和中医、民族医药发展明显不足。为此,我建议如下∶1、政府部门进一步强化对人员和技术的调配职能。坚持根据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配置、公平竞争、质优价廉"的原则进行建设,建议属地城区政府主管部门应强化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和技术的调配职能,与依托的医疗机构制定适宜的人才和技术配置标准,提高中高级人员比例,开展满足社区居民卫生医疗所需的诊疗技术项目,受依托医院负责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人员培训、技术帮扶。2、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议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评价指南》,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诊疗技术项目、药品等配置,优化人员结构和服务能力,提高社区居民的认可度和满意度。推动公共卫生服务扩面提质。推广数字家医应用,全面推行"政府主导、属地管理、医防融合、全员参与"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加快推动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加强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及招才引智工作。3、进一步细化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建议进一步明确、细化双向转诊协议,政府主管部门负责监督考核。如脑梗死恢复期等慢性病病人、术后恢复期病人在患者自愿前提下及时下转,相应完善依托医院下转的绩效考核。提高上级、市级医院的危重急难等疾病病人的救治率。4、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特色专科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常见病、多发病、康复养老的基层机构,为提高诊治能力和认可度、满意度,建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走社区专科发展方向。5、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数字化建设。探索远程诊疗服务,积极探索"E 护康"等数字化应用项目扩面提质,推动医护力量下沉,进一步完善"线下+线下"服务模式,让有需要的群众不出家门就能享受专业迅捷的健康服务。
信件附件
提交时间 2023-08-11
承办单位 卫健局
办理落实情况
已解决  √ 正在解决   创造条件解决  
帖代表: 首先非常感谢您对卫生健康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建议》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前期工作及成效 自2019年起,我市开始实施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建设,以基层服务能力提升为重点,探索实施强基“三条路径”(强队伍、强基础、强服务),不断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2022年,我市成为全省首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全覆盖的县市,连续2年获得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第一名。 二、办理情况 (一)强化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医务人员服务能力 一是岗位职数调整。根据《关于建立义乌市医共体人员统筹使用机制的实施意见》,明确基层院区专业技术岗位、高级岗位职数结构比例,有效缓解了基层单位医务人员晋升困难的问题,有力激发和调动广大医疗卫生机构工作者的积极性。 二是重新核定人员编制。经与编办多次沟通协商,编办根据义乌市“七普”人口基数,重新核定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数量,基层机构的报备员额数较2020年新增785名。 三是业务技能培训。定期面向全科医生、业务骨干、乡村医生开展国家基层卫生人才项目培训,强化医共体“1+4”模块化培训、深化浙大四院全科医生“4+6”培训,不断增强基层医务人员针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和急救能力。 (二)强化基础建设,提高基层机构服务水平 一是基础硬件建设。按照国家规范化卫生院建设标准,全面有序推进卫生院建设和提升工作,做到基层医疗机构每年都有新改建项目上马。截止“十三五”末,已完成所有基层卫生院的第一轮标准化建设。“十四五”以来,又开展了第二轮老院区改造和公卫楼新建工作,先后完成后宅卫生院康复大楼、稠江卫生院公卫楼的新建以及义亭卫生院、苏溪卫生院的改造、稠城卫生院的迁建,目前北苑、大陈、廿三里卫生院的改造工程正加快推进中。 二是基础能力建设。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医院等级创建工程等载体,查漏洞、补短板。2022年,全市14家基层医疗机构均通过“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推荐单位评审,成为全省首个实现推荐单位全覆盖的县市;北苑、后宅、江东3家单位创建成为社区医院,北苑、后宅院区成功创建“二乙”综合医院。 三是推进基层特色专科建设。2019年,市政府印发《义乌市医共体各院区医疗服务能力达“二乙”暨“一院一特”建设实施方案》,各基层医疗机构坚持需求导向,错位发展。通过3年时间的持续建设,形成了一批如稠江院区皮肤病学科,后宅院区、江东院区康复学科,廿三里院区中医骨伤科等在我市内有较大影响力的特色学科。 (三)强化服务建设,提高基层机构竞争力 一是延伸家庭医生服务。持续推进“政府主导、属地管理、医防融合、全员参与”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2022年,全市组建187支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全专融合型签约服务团队,为53.82万人提供家庭医生签约,结合家庭病床、长护险等政策,延伸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让“大医疗”走进“小家庭”,目前已有4个镇街卫生院开展家庭病床试点,累计建家庭病床396张。利用“移动诊室”“云药房”等项目为居民开具“线上”处方27.6万余张,惠及群众6.6万余人。 二是慢病改革助推分级诊疗。自2020年,我市在省内率先启动高血压、糖尿病等两慢病全周期健康管理推进分级诊疗改革试点,通过规范管理流程和临床路径,明确各级医疗机构职责,将分级诊疗指标纳入医共体绩效考核,推进两慢病患者实现分级分层管理。 三数字赋能精准服务。自2021年起,我局瞄准省卫健委“健康大脑+数字健康管理”跑道,从医生提效、服务提质、群众满意的角度,积极推进基层卫生领域的数字化改革工作。“老年人两慢病全周期数字健康服务应用”“5G互联网云诊室+智能药柜项目”和“善育宝”“慢病e管家”“全民数智健康体检”等项目已在推广应用。 三、下步计划 2023年,我市将进一步固本强基、提质增效、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一)继续做好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继续发挥医共体师资力量,以项目培训为抓手,提升基层医务人员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推进“一体化病房、全-专联合门诊和名医工作室”,试点建立医共体人才相互挂职锻炼机制,帮助基层院区建设人才梯队,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精准对接,实现技术能力和治疗病种下沉。 (二)持续推进基层医疗机构体系建设。提升基层院区优势科目能力,今年市财政专门安排400万元用于基层院区建设特色专科,着力打造“一院一特”特色品牌。继续做好新改建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家医驿站”等民生实事项目;以“优质服务基层行”回头看和社区医院创建为载体,巩固提升服务能力。 (三)持续深化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内涵。深化数字化医疗卫生服务改革,提高“两慢病”数字化改革,提高数字家医、“慢病e管家”等应用覆盖面,依托两慢病改革,优化慢性病患者管理服务流程,完善分级诊疗实施。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卫生健康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欢迎继续对政府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义乌市卫生健康局 2023年5月26日
反馈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