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健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

受理结果

编 号 第248号
建议主题 关于健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
截至2021年11月30日,我市户籍登记中60周岁以上有172446人,70周岁以上有84876人,80周岁以上有27531人,其中60周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0.25%,意味着我市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老龄社会和老年人是社会中每一个人都要面对或者即将面对的现实,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在各种养老模式中,居家养老仍是主流养老模式,我国养老呈“9073”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因此,构建合理适用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体系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立足养老服务需求,扩大服务对象、扩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并在2022年度建成投用2家小微机构,使养老服务的社区支撑环节迈向新的纪元。2023年1月1日起,《金华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正式实施,意味着我市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入更加规范的阶段。然而,当前高龄、失能、独居、空巢老年人医疗和护理问题仍然突出,养老服务设施短缺、供给不均衡不充分、专业服务人才不足等短板凸显。针对上述问题,本人提出如下建议:一、多措并举,正确引导和分流老年人的照护模式。良好的居家照护体系,首先应建立在适宜老年人照护需求的基础上,在我市逐步建设的以居家服务为支撑、社区小微机构为依托、镇街养老服务中心为核心的养老服务体系中,应积极谋划通过专业评估以及分级享受惠民政策等方式,对不同照护需求的老年人进行引导分流,比如部分身患多重疾病、失能程度很高的老年人或失智老人,不适宜居家照顾的,应分流至机构照护。二、健全管理机制,建立政策支持部门联动机制。目前我市残联、民政、医保等部门对失能失智老人有各自的政策支持,可为家庭减轻负担。在机构托养的服务中,各部门的政策会有选择性享受,如享受长护险即不能享受残联或民政的补助等。但在居家护理过程中,相关的政策尚未进行整合,依然存在多条线政策同时享受的情况,一定程度上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也是导致居家与机构分流的不利因素之一。因此,应慎重考虑将多部门政策进行整合。三、资源整合,形成分层次的医养康养结合体系。老年人服务的两大刚需为生活照顾和医疗服务。目前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有民政部门牵头的居家护理服务,卫健部门牵头的家庭医生、家庭病床服务等,但相互之间没有形成有效联系。因此,未来应考虑推动养老服务资源和医疗资源的融合,进一步扩大医养结合服务的供给,提升医养结合服务的质量,壮大医养结合服务队伍,最终建立起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整合型健康养老服务体系。
信件附件
提交时间 2023-08-11
承办单位 民政局
办理落实情况
已解决  √ 正在解决   创造条件解决  
陈代表: 首先非常感谢您对养老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您提出的关于《关于健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情况 我市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于2013年开始建设,2017年启动第二轮提升完善。截至2022年年底,全市共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393家,居家养老服务站110家,除去因有机更新等缓建的村居外,助餐、配送餐服务覆盖率为100%。 二、开展特殊困难和高龄老人居家上门服务 我局从2020年开始在金华地区率先开展了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工作。此项工作主要面对全市特殊困难老人和高龄老人,为其提供每月4--8工时不等的服务,服务内容包含生活照料、基本医疗保健、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等项目。截至目前,已累计服务老人71384人次,服务工单317576条。同时,对身体情况较差的老人,工作人员主动为老人联系长护险评估等。 三、开展老年人健康评估工作 2022年10月,我局完成了全市60周岁以上户籍老人的健康评估工作。该项工作通过专业评估机构对全市所有老人进行健康评估,并进行健康等级划分,对失能程度较高的老人申请长护险,建议到专业机构进行照护等。 四、全力进行数字化养老升级。 为进一步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统筹养老政策及资源利用,我局进行了一系列养老数字化改革工作。通过建立全市统一的“怡养义乌”养老服务平台,对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居家上门服务及小微型机构等养老服务体系进行统一整合,同时,通过对全市养老相关政策进行归纳,匹配老人具体条件,推送可以享受的相关政策等措施,实现老人精准服务。 五、存在困难 1.因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开展时间较短,部分养老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怡养义乌”养老服务平台正在迭代升级,养老服务资源整合还在须加强。 六、下步工作 1.进一步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以数字化代替人工操作。 2、加快数字化系统平台迭代升级工作。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市养老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欢迎继续对政府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义乌市民政局 2023年5月14日
反馈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