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建议

受理结果

编 号 第152号
建议主题 关于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建议
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促进社会结构优化、服务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关键;是最大限度激活沉睡要素、激发主体创造性、挖掘发展潜能的关键;是实现城乡高效互补、互动、互促,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的关键。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难点和潜力。一方面,乡村仍然是现代化建设的最大短板,是推动共同富裕的最大难点。首先,乡村振兴的基础薄弱,农村存在规模较大的低收入群体和特殊困难群体,发展的要素供给、环境约束都逐步凸显,农民增收难度较大;其次,各种要素下乡的渠道还不够畅通,农业产业弱的性质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另一方面,乡村振兴也是实现共同富裕最具潜力的领域。广大乡村还存在大量沉睡资源,要素还没有被激活,这些要素不仅可以服务于乡村振兴,更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强化党建引领。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严格要求党员、党员干部做到五(吾)带头,发挥党员在乡村振兴中的模范带头作用。二、大力发展产业。结合农村实际,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对产业条件成熟的村先行项目策划和实施,做到成熟一批发展一批。大力培育观光农业、民宿、农家乐等业态,增强美丽产业的自身“造血”功能。拓宽投资渠道,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招商工作,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三、加强人居环境。因地制宜,兼顾村民需求,盘活农村资源要素,制定合理规划。严守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城镇开发边界三条红线。加大生态环境的治理,落实好“五水共治”、“垃圾分类”。不断完善农村“四好”公路、电网、通讯、防洪、邮政、公共照明、电子商务等生活设施,优化承接教育、医疗、商业等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农村环境的承载力和生活宜居度。四、推进乡风文明。将乡风文明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与农村产业发展、生态文明、乡村治理工作一同安排、一同部署、一同推进。突出乡风文明特色,围绕乡村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拟定乡风文明建设的具体安排,特别要注重历史文化名村、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从优秀传统文化、乡村精神文化活动等多方面描绘乡村的美好未来。
信件附件
提交时间 2023-08-11
承办单位 农业农村局
办理落实情况
已解决  √ 正在解决   创造条件解决  
蒋代表: 首先非常感谢您对乡村振兴工作提出宝贵的建议。您提出的《关于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建议》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 前期工作及成效 2022年以来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乡村党建方面。一是深入贯彻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清单,市委主要领导坚持履行“一线总指挥”职责,组织专题学习、部署重要任务、深入乡村调研,当好农村工作第一责任人。各镇(街道)、村严格对照职责,深入推进任务落实。二是开展“五整治五提升”专项行动,靶向施治“镇村党组织管党治党责任递减”等3大类16项关键问题,“一村一策”有序完成32个后进村党组织整顿提升。 (二)乡村产业发展方面。一是抓紧抓实稳产保供。根据新划定的“三区三线”,调整优化粮食生产功能区3.66万亩,实现10.09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总量不减、质量不降、集中连片”。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3.06万亩,产量4.66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7.3%、4.3%,获评省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二是实施农业双强行动。义亭镇成功入选全国农业特色产业强镇创建对象,2个万亩农业综合园区、10个千亩农业“双强”示范畈全面启动建设,对接农业项目30个计划投资14.6亿元,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示范性家庭农场10家。推进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实现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0%以上。三是加大乡村产业培育。培育“绿禾网”“百县万品”等农业展销平台,建成淘宝村222个,带动近20万农户触网创业,组织22家农企参加“网上农博”。全力推动休闲农业、农家乐、乡村旅游等新兴业态复苏发展,打造“义亭红糖”“大陈小集”等农产品区域品牌,休闲农业总产值达1.34亿元。“望道信仰”美丽乡村精品线路获评省“浙里田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三)乡村风貌提升方面。一是推进全域未来乡村建设,缸窑、分水塘、李祖、陇头朱4个村成功创建省级未来乡村,首批市级100个未来乡村启动创建。二是人居环境持续整治提升,接续推进农村污水、垃圾、厕所“三大革命”,150个行政村累计建成投用“两定四分”智慧化投放点位520个,新(改)建农村公厕20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99.77%。新增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38个、精品村29个,新时代美丽乡村覆盖率达到90%。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档,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推进,更新改造农村供水管网14.64公里,城乡饮用水100%达标;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新(改)建提升农村公里31.05公里;建成村级快递物流综合服务站点363个,快递主要品牌进村覆盖率达100%。 (四)乡风文明建设方面。一是打造文明乡村。统筹农村文化礼堂、文化站所、农家书屋等资源,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等学习宣讲活动3000余场、“百村万家行”活动100余场。全市6个镇实现县级以上文明镇全覆盖,建成县级以上文明村413个,占比95.6%。二是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我市共29个村纳入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项目数据库,其中21个村已实施历史文化村落保护项目投入资金超1.3亿元,修复古建筑80余处,修补顶瓦22700平方米,加固墙体19800平方米,改造立面28500平方米,修复构件370个,整体拆除房屋占地8000多平方米,修复古道7650米,搬迁安置农户145户,累计获得省补资金3082万元、专项用地指标45亩。此外,立足文化传承和村庄资源,大力发展研学游、休闲游等模式,打造了红峰、陇头朱、倍磊等文旅村庄品牌。 二、办理情况 当前,我市正在开展的工作有: (一)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3月15日组织召开了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草拟了《中共义乌市委 义乌市人民政府关于2023年高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系统化制定了乡村产业发展、和美乡村建设等工作的年度计划和责任目标。 (二)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启动百家农业龙头企业培育计划,建立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名单库,摸排重点培育对象38家,今年新增义乌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到2025年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00家。二是壮大、延伸产业链。推进乡村全产业链提升行动,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今年培育10亿元以上铁皮石斛农业全产业链1条,探索打造一条2000万产值的蔬菜新产业带。三是做强农业产品品牌。组织10家企业百余种农产品参加浙江农博会,组织企业参加浙江省第二届乡村美食大会,加大品牌、产品宣传推介力度。四是推进科技强农、机械强农。深入开展与省农科院、金华市农科院战略合作,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实院企合作协议3项以上,加快推进农业领域“机器换人”,创建省级“三基地”2个,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1.5%,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5%。 (三)乡村人居环境提升。一是联合行政执法局对各镇(街道)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进行了联合考评检查,此次联合考评以暗访方式开展,共抽查30个村。二是持续推进第九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苦竹塘村古建筑修复等工程建设,2023计划投资1000万元。三是进一步深化完善了农村有机更新政策,一季度以来,市主要领导先后两次参加了农村有机更新“微改造”工作调研,宅基地改革专班起草并修改完善了《义乌市农村有机更新“微改造”办法(试行)》。 (四)助推乡风文明建设。一是加强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颜乌的传说》成功入选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二是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积极挖掘选树“身边好人”,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形成学习和争当身边好的浓厚氛围,一季度获评金华好人3名,挖掘选树义乌好人9名。 三、下步计划 (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施未来乡村达标村、特色村、样板村、精品示范村创建行动,2023年建成未来乡村特色村30个,样板村20个,省级未来乡村2个。探索开展传统村落活化利用,推进苦竹塘村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项目建设。 (二)开展有机更新“微改造”试点。加快《义乌市农村有机更新“微改造”办法(试行)》方案制定出台,率先在上溪、大陈、义亭、赤岸四镇开展“微改造”试点,2023年全市新增农民建房8000户以上。 (三)持续深化农业“标准地”改革。进一步修改完善《义乌市关于深化农业标准地改革实施意见》,按照规范性文件要求,加快出台实施,推动农业标准地提质增效。 (四)加大农村居民增收扶持力度。聚焦农民增收问题,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基层调研工作,修改完善并出台《义乌市2023年促进农民增收行动计划》。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乡村振兴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欢迎继续对政府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义乌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5月17日
反馈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