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健全失能失智老人关爱照护体系(集体提案)的建议

受理结果

编 号 第10号
建议主题 关于建立健全失能失智老人关爱照护体系(集体提案)的建议
我市老龄化发展态势迅猛,失智失能老人逐年增多。据统计,全市60周岁以上老人170154人,占全市人口的19.94%,65周岁以上老人126507人,占全市人口的14.82%,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市持残疾证的60周岁以上老年人在1.2万以上;在养老院,护理型老人占五分之三左右;截止到2020年11月底,我市长护险参保人数达105.47万人,其中长护险老人占比6成。当前,我市老年人口呈现出基数大、增速快、寿龄高、空巢、失能多等特点,每年失智老人走失案件高达上百起。如何照顾这些老人让他们安度晚年,妥善解决困扰当今社会乃至千万家庭的共性问题,是新时期政府民生事业保障工作的重要内容。建议市委市政府从战略定位顶层设计,配套政策倾斜持助,社会资源统筹分配等方面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一、全市失能失智老人照护工作进展(一)养老机构及其床位设置方面。截至2020年,我市共有养老照护类机构15家,其中民办2家(朝霞,鸿佰洲),纯公办养老机构3家(佛堂、义亭、赤岸),公建民营10家(怡乐新村、城西、稠江、后宅、赤岸、上溪、北苑、佛堂、义亭、廿三里)。全市各养老机构共计开放养老床位6818张,其中7%左右是护理床位,平均每1000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40.9张,基本达到国家民政部《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养老床位数目标要求(到2020年每千名老年人口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5-40张,其中护理型床位比例不低于30%)。(二)养老服务补助政策方面。目前,我市已推出购买服务,实行多层级养老服务补贴政策。一是由市财政全额保障特困供养人员、低保低边困难家庭老人入住养老机构,根据自理情况,按照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5倍-2.5倍执行。二是委托6家养老服务机构,为全市3000余名重点人群(包括低保低边家庭1-3级失能等级65周岁以上居家老人,70周岁以上独居、孤寡的困难居家老人,90周岁以上高龄居家老人)每月提供4个工时或8个工时上门居家养老服务。今年以来,已完成服务派6万单。三是养老服务补贴与长护险有效衔接,长护险基金每人月为养老机构内享受长护险待遇的老人,支付护理补贴约140万元(截止到11月底)。四是为60户生活困难老人开展家庭适老化改造,内容包括居家通道、卧室、卫浴等细节调整改造,提高居家养老的安全度和舒适度。(三)长护险制度对保障失能失智人员方面。我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一批长期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的人员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服务,为众多失能家庭实现了照护和经济的双减负。一是创新推出居家上门、养护机构、医疗机构“护理服务包”,累计基金支付近9300万元(截至10月底),长护险基金分别按80%、75%和70%比例支付护理费用,降低群众照护自付费用。二是组建了生活护理、医疗护理员队伍,培训人数达5300余人,为失能人员及时提供生活照料和上门医疗护理服务。目前我市长护险参保人数达105万,户籍人口覆盖率99.61%。其中失能人员享受长护保障达5569人。6年前,江东街道70岁老人卢庆明不幸中风瘫痪,女儿卢巧仙日夜照料,无法兼顾工作,“一人失能、全家失衡”。2018年,卢庆明享受“长护险”待遇后,卢巧仙经专业培训成为了专属的“家庭护理员”,每个月也能拿到1296元的护理费。像卢巧仙这样的家庭护理员,目前我市已培训了3717名,与之配套的还有1560名医疗护理员。(四)医疗机构提供失能失智照护服务现状。一是全市所有4家二级以上综合性医疗机构和1家中医医院均已建老年病科和康复科,全市共开设老年康复护理病床760张,精神卫生中心可收治部分失能失智老人。二是稠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探索建立医养结合照护中心,针对四类“长护”老人提供医疗护理等服务,江东、后宅、北苑、大陈等基层医院累计建立家庭病床147张(截止到11月底),为有连续医疗需求但住院有困难的老人建立了家庭病床,提供居家医疗照护服务。三是后宅、北苑等基层医院与辖区养老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每周定期派医务人员为老人进行家庭医生签约、健康体检、医疗查房、指导用药、康复训练等上门服务。此外,已有4家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另有2家养老机构正筹建医疗机构。二、存在的困难(一)居家养老家庭照护缺位。1.家庭病床服务覆盖面不够。失能失智老年人需求较大的是上门巡诊、康复护理、日间照料等服务,家庭病床可以让需要住院的患者在自己家里就能够享受到住院的检查、治疗、护理的服务,是家庭医生签约上门服务的重要形式。据了解,目前我市65周岁以上老年人的总人数为12万余人,其中65岁以上老人家庭医生收费签约数为7.7万人,签约率为63.57%。各社区因本人生活不能自理或者行动不便,自行到医疗机构住院有困难,需医护人员上门提供服务的签约患者很多,但由基层医疗机构在其家中设立家庭病床的却很少。据统计,家庭病床截至11月底累计建床147张,为长期卧床失能的老人提供定期巡诊、健康宣教、用药指导、康复、护理及出诊服务。现行的家庭病床政策还有待完善是影响基层医疗机构推进家庭病床的主要原因。一是建床病种受限,目前设置的建床病种仅限于脑血管意外瘫痪康复期和恶性肿瘤晚期等少数几类病人。二是收费标准偏低。物价收费标准普遍偏低,家庭病床的收费标准远远低于医务人员时间人力成本支出(仅为实际成本的50%),无法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2.失能失智照护给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我市绝大多数失能失智老人采用居家照护,且主要集中在农村老年人群体。农村老年残疾人中靠自我养老或靠子女供养的在80%以上,长期家庭照护模式给家庭照护者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一是养老照护费用的问题。失能失智老人,往往意味着高昂的医疗护理费用和人力照顾成本,养老照护机构收费标准让诸多中低收入老年人家庭难以接受。由于健康缺失等原因,大多数失能失智老人失去了经济来源,也是因病致贫或者因病返贫的主要人群。由于经济窘迫,这些人员的健康需求往往又让位于基本的生存保障需求,而药物治疗方面也是能省则省,康复、治疗及照护等后续的健康需求则被慢慢地雪藏埋没。二是家庭无法提供专业的照护。照护过程漫长而艰辛,一个家庭如果有失能、失智老人需要照护,将会牵扯子女们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他们有时忙于生计或上班,就会显得疲惫不堪,大多数子女们都缺乏专业护理知识,照护老人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要么,子女们花一笔不菲的费用,将老人送进养老院;要么,在让老人吃饱穿暖外,便疏于照顾,生活质量较差。(二)社会承接缺力。1.照护资源有限。一是医养结合照护床位资源有局限性。据统计,全市共计有127张医养结合照护床位,目前还处于试点阶段,还有待进一步发展。二是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能力不足,生活照护服务项目不全。养老机构内设医疗设施功能不完善,多数养老机构通常只能提供日间照料服务,不能满足高龄、失能老年人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叠加的服务需求。在机构养老中,老年人大多患有多种疾病,对医疗服务需求强烈,但由于工资待遇低、职称评聘受限较多等原因,再加上硬件配置不足,医疗服务能力难以满足入住老年人需求。导致养老机构高端企业管理和护理等专业人才匮乏,护工队伍流动性大,影响机构可持续发展。2.资源整合缺力。一是顶层设计不够,尚未形成合力。当前我市各医疗机构和照料护理机构多相互独立、自成系统,不同机构所面对服务对象、提供的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差别较大,无法形成自然、高效、有序、连贯的衔接,造成失能失智老人照护服务“片段化”等问题。如多数医疗机构以危急重症治疗和后续康复治疗为主,而养老护理院和家政照料服务机构多以生活护理和照料为主,医疗服务和康复治疗甚至是空白,导致很多的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不得不经常往返于家庭、医院、照护机构之间,既耽误治疗和康复,又增加了费用负担,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的康复护理照料等问题已成为困扰千家万户的大问题。二是社会化程度低。目前我市“社会办养老”主要集中在开办养老机构方面,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居家照护服务严重不足。社会资本和社会机构介入居家照护的较少,高端的健康管理和上门康复、护理、照料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据调研,常年有社会性服务机构为社区老人提供养老护理服务的社会力量还不是很多,农村社区中社会性服务机构参与情况更为滞后。3.运行有压力。一是养老机构营利模式有待完善。机构照护作为目前社会化照护的主要形式同样也面临着困境:养老结合产业投资大、风险大、收益小、回本周期长。医疗床位收入远高于医养结合和养老床位,当前医养结合机构缺少合理的可持续盈利模式。二是为老服务功能不够完善的问题。现有养老机构存在一定的同质化,难以充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老人多元化个性化的养老需求。居家养老服务功能不完善,现有的居家养老提供的服务主要集中于助餐、卫生保洁、文化娱乐等较低层次的服务内容,老年人在医疗护理康复保健等方面的需求难以就近满足。三是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不足。由于我市过去发展过程中城市养老服务设施配套不足,主城区正在推进有机更新工作,城市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用房极度紧缺,城市老人就餐等基础养老服务需求没法保质满足,严重限制了养老服务工作开展。(三)行业人才缺乏,市场供给不充分。1.养老家政保姆行业混乱。一是行业门槛低。2020年5月2日,震惊全国的“保姆闷死老人案”仍然记忆犹新,在这个案件里,被杀害的老人属于年事已高,长期失能卧病在床需要人照顾的典型案例,惨剧背后的养老之困也触动着很多人的神经。当前,我市各养老服务人员来源多数是以家政背景的工作人员或短期兼职人员为主,专业性不够。家政企业门槛低、成本低、经营风险小,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部电话、一个人就可以开门营业。在小散乱家政企业里,经常存在服务人员信息不完善、健康状况不透明、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服务能力难以保证等问题。粗放的管理模式给市场监管带来不小难度,还给服务安全、纠纷处理埋下隐患。二是市场监管缺位。当前我市对中介式家政服务公司经营行为的规范性制度很少,行业准入、资质认证、行业监管等制度建设严重不足。在调研中发现,家政服务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责任部门。不仅家政服务公司自身很少受到行业规范约束及主管部门监管,而且家政服务公司对从业人员的约束力也明显不足。家政服务公司只管介绍工作、收取服务费,在组织机构、培训、服务质量等方面的管理措施很不完善。前期无培训,后期无管理,几乎没有采取任何监管措施。以医院的护工为例,目前,我市各大医院通过各种招标流程与第三方护工公司签订护工派遣协议,这些公司仅仅是作为护工中介而存在,基本上只收收人头管理费,并没有真正落实专业培训、日常管理以及有效的行为监管等。有的医院里还存着一些流散护工,这些流散护工多由住院患者家属自行付费约请,多数毫无任何看护专业技能的培训,这些人既不服从医院的管理,更缺少家人有效的监管。2.医养康护专业人员缺乏。从长远来看,专业化是未来失能失智老人照护的方向,但人才缺乏是硬伤,更是障碍。一是全市护理人员队伍配备不足。基层医疗机构是居家老人最易获得的卫生资源,而各基层医疗机构现有的人力配置和服务能力仍然较低,对于老年人群体居家康复照护需求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护理人员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健康服务需求。从事养老护理服务人员职业荣誉感和待遇低,《义乌市老年服务与管理类专业毕业学生入职奖补办法》补助对象仅限于经民政备案养老服务机构,医疗机构中从事养老服务同类人员无法同步享受。医养结合机构从事医疗人员职称评定受限,不利于留住医务人才。二是家政从业人员缺乏护理专业知识。从罹患疾病看,疾病是缠绕失能失智老人的重要问题,大多数失能老人都存在疾病,而且有的已非常严重。普通的养老保姆往往没有受过系统、专业的培训,主要提供家政和一些简单的生活护理照料工作。以照顾卧床老人为例,护理人既需要会专业知识、康复训练,还得懂心理辅导,随着医疗保健设备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以农村妇女为主的护理群体确有不适应的趋势。照护资源短缺、专业照护不足,导致多数低收入失能老人晚年生活更为凄苦。 四、建议意见(一)顶层设计,完善配套政策支撑体系。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一是建议政府出台相关实施意见,以加强开展老年医、养、护结合工作开展,相关成员单位加强配合,共同推进。建立由政府办公室牵头建立推动相关政策的落地实施。鼓励更多的民间力量投入到养老行业,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养老照护服务。鼓励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等综合功能的社会力量发展本市护理站,依托“互联网+”提供“点菜式”就近便捷养老服务,支持社会办养老机构连锁化、综合化、品牌化运营。建议政府进一步完善对社会办养老机构用地、日常运营补助和财税优惠政策,对在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行等服务的养老服务机构给予税费减免扶持政策,落实养老服务机构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享受居民价格政策。着力补好农村社区养老照护服务短板。加大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农村社区养老照护服务。二是完善长护险等相关制度,制定激励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的补助政策,针对医疗机构开设长护病床、安宁疗护病床、家庭病床的制定相应补助标准,完善运营激励机制。三是建立家庭照顾补助制度和长期照顾休假制度。在照顾老人的主要亲属照顾者中有一部分选择长期请假、辞职或退休后专心在家照顾失能老年人,对于这部分人,政府应研究相关政策给予他们一定的经济补偿或其他形式的补贴。2.加强宣传引导。一是加强政策宣传力度,引导社会认知。从舆论上弘扬孝道文化,从法律上明确子代的养老职责,确定子代对亲代的照顾责任与义务。二是推进养老照护政策的精准宣传,老年人因为生活环境相对闭塞,信息接收能力差,对可利用的资源和政策知晓度很低 ,往往造成服务提供和利用间脱节。建议政府加大政策在老人中的宣传力度,让需方更加了解服务的政策并积极参与,必要时形成一份完整的服务手册,提供给每个可能需要服务的老人家庭,在从最大的程度上减少失能失智老人与服务之间的脱节 。(二)因势利导,完善老年照护机构体系。1.推动医保支持完善,创新养老照护模式。一是建议呼吁完善长期护理险相关制度,逐步放宽长护病床入驻条件,探索“长护”与“医保”政策有机融合,在缓解综合性医院“压床”病人周转难题的同时,让老人在同一张床位实现医疗和养老模式的无缝切换。二是建议加快推动家庭病床建设。建议根据实际需求适当拓宽家庭病床建床病种,根据病情需要延长建床周期、增加医疗护理服务项目。逐步提高平均每床日费用和家庭病床巡诊费,慢性病用药建床前通过长处方开具。三是建议政府出台文件提出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发商业性长护险产品。引入商业保险机构参与长护险经办管理,充分发挥商业保险机构服务优势,提高服务水平。目前我市商业健康护理保险、失能保险供给严重不足。长期护理费用支出规模庞大,单纯依赖个人力量会造成市场失灵,低收入者不能得到必要的长期护理,护理风险难以有效应对。而靠政府的大量财政投入,会造成政府财政收支困难。建议我市应建立长期护理费用的多渠道融资机制,实现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多主体分担。2.健全专业机构建设,建立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议完善医养结合服务管理体系,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发挥医养结合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加强部门沟通,整合卫健、医保、财政、民政等多部门力量建立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支持体系。加强医疗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建设,建议在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和中医医院均设立老年病科和康复医学科;将全市每千名老人拥有医疗机构老年康复护理床位提升到4.5张;建议将医疗机构建立医养结合照护中心床位提升到200张以上;强化基层医疗机构医养结合服务硬件设施和服务能力的提升,所有基层医机构都可以开展家庭病床服务,建议各医共体至少一个基层院区探索开展安宁疗护服务。探索建立“1+14+X”形式建立医养联合体(几家老年病牵头医院+1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家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真正实现“治疗在医院、康复回社区”,打造养老、医疗、康复、护理、临终关怀一体化连续性的医养服务体系。为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综合医院住院、康复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稳定期医疗结合服务机构医养照料和临终关怀一体化的健康医养服务。3.完善市场运营培育机制,保障机构可持续。一是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的医疗卫生机构融合发展,鼓励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购买医疗卫生机构的签约服务,切实减轻养老服务机构运行压力。签约医疗卫生机构可定期或不定期安排医疗卫生人员上门,也可根据需求在养老服务机构设置分院或门诊部,安排医疗卫生人员常驻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在符合双方意愿的基础上,探索养老机构将内设医疗卫生机构交由签约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运营。探索建立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在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合作机制,帮助养老机构中的医护人员到综合医院进修培训,提升能力。推动落实养老机构医护人员在职称评定、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等方面享受与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同等待遇。二是抓准关键环节,优化补贴机制。在老年人居家购买服务环节,完善好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清单,继续做好老年人上门居家购买服务;在机构评级和运营补助环节,建议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建立我市养老服务机构星级评价办法,优化床位运行补助等配套政策,加强政策引导力度。在服务(照料)中心评估奖补环节,建议完善服务(照料)中心评估奖补办法标准细则,推进项目化服务、精准化补助;继续评选十佳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通过示范引领,促进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在全市树立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运营标杆。三是互联网+养老服务升级实现数字化。以义乌智慧居家养老平台为依托,建立包含全市老年人基本信息、健康情况、养老服务需求,养老机构基本信息,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基本信息等内容的数据库。在全市养老机构推广使用“一人一床一码”机制,老人拥有个人专属二维码,内含本人基本信息、护理信息等内容,对机构老人实现科学化、信息化、精准化管理。开展人脸识别、入住养老机构“一站式”办理等平台的整合提升,实现老人刷脸就餐、就近就餐、线上便捷下单等服务。对养老服务机构上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实行线上和线下全过程监管,加快实现义乌养老进入服务便捷、监管科学的2.0时代。建议探索引进“消费换养老”的新型养老模式,鼓励推出该养老模式的公司与商家达成合作协议,消费者在该公司开设养老储蓄账户后,每次在合作商家消费都能产生相应比例的金额存入养老储蓄账户,账户里的资金由专业保险公司代为管理,消费者每年都能获得收益以供养老之用。(三)以人为本,妥善解决人才队伍问题。1.严把人员的准入关,确保上岗人员资质。加强家政行业监管。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联动合力推进,发动各部门安排专人负责家政服务业的规划、标准、政策及行业管理以及从业人员培训、登记管理,并对违反工商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据工商职责予以查处,从源头上解决市民寻找诚信安全家政员的问题。建议义乌推出《义乌市家政上门服务证管理办法》,严格要求家政人员持证上岗。积极探索老年人养老问题,加强老年病科、中医、康复、安宁疗护、老年护理等人才的培养,将老年医学、康复、护理人才作为急需紧缺人才纳入卫生人员引进及培养规划,落实好医师多点执业制度,确保上岗人员资质问题。2.加强就业后续培训,提升服务能力水平。一是鼓励各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探索成立紧密型结合的护工管理公司,将所有在岗护工均纳入公司聘用管理,所有护工安排生活照护、医疗急救以及机构内部规章制度等三个模块的专业培训,在提升护工服务技能的同时,将护工纳入机构的治理范畴,使得护工和机构整体管理配合上相得益彰。二是扶持和培育护理服务市场主体,进一步充实护理服务供给,拓宽护理人员的就业渠道。建立居家护理专业队伍,推出上门护理服务,为居家失能人员提供专业性或临时性的护理服务。同时要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鼓励和支持老年医疗、康复、护理和老年生活照料服务相关专业人员的培养,特别是要加大对基层全科医生、老年医学、社区护理等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对患者家属的护理培训和指导,为有需求的居家照护者开展入户精准培训,引导家庭成员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的关心照料失能老年人,提升失能家庭照护能力。逐步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意识,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3.完善薪酬待遇保障,吸引更高素质人员。政府要鼓励社会团体和组织,通过志愿者和社工等方式为老人提供照护服务,将提供医养结合服务机构中医务人员职称评定、养老护理员奖励补助享受医院、养老机构同等待遇。此外,还应引入商业保险公司、社会监督组织等,规范行业行为。建议探索“年轻人住进养老院” 模式,年轻人可以用志愿服务抵扣房租入住养老公寓,让老人们可以得到年轻人相应的陪伴和服务,有效弥补当前养老院普遍存在的老年人生活单调、缺乏陪伴等问题,填补了亲情养老的不足。而年轻人通过志愿服务得到住宿优惠,让自己在服务老人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
信件附件
提交时间 2021-12-02
承办单位 民政局、卫生健康局
办理落实情况
采纳  √ 部分采纳   留作参考  
尊敬的邓**等6名委员:首先非常感谢您对养老工作提出宝贵的建议。您提出的关于《建立健全失能失智老人关爱照护体系的提案》已收悉,该提案选题准、建议实,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提升我市关爱照护失能失智老人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我局高度重视,积极落实,现答复如下:一、目前工作进展围绕提案的意见建议,结合义乌实际和我局职能,我们围绕失能失智老人的堵点痛点,以智慧养老为引领,以康养体系建设为方向,着力开展以下四方面工作:(一)优化顶层设计,构建“五位一体”制度体系。一是发挥规划龙头作用,委托省规划团队高质量编制养老服务“十四五”专项规划,将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护任务指标纳入发展规划和民生实事项目。二是优化养老服务政策,结合贯彻落实康养体系的意见要求,强化养老服务联席会议,加强政策集成创新。三是改革养老服务信用体系,对全市养老机构和护理员等主体进行信用画像,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并在要素获取、评先评优、购买服务等领域开展应用。四是探索养老服务义乌标准。在稠江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初步建成全省首家智慧养老院,并正在牵头创建智慧养老院省级标准。五是打造养老服务品牌矩阵。持续优化养老服务有效供给,积极培育康养联合体示范品牌,将养老护理列入各级工匠遴选和各级技能大赛项目,打造养老领军机构、大师工作室、服务标兵等品牌矩阵。(二)提升服务网络,促进社区、居家、机构养老协调发展。一是深化社区养老。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优化设施布局,打造社区 15 分钟养老服务圈,在北苑凌云社区、四季社区等地布局嵌入式小微机构,打造“家门口的养老院”,将专业服务延伸到家庭。二是夯实居家养老。对全市生活困难的失能老年人进行全面排摸梳理。引导企业、社会组织、慈善机构等共同参与家庭适老化改造,适老化改造预计全年惠及380户基本养老服务保障对象,是去年的6.3倍。三是联动机构养老。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建立养老服务机构星级评价体系,强化政策激励,确保三级以上养老服务机构占比达90%。推动养老机构进家庭和社区,为居家养老提供支撑,形成街道、社区、家庭有序衔接、功能互补的养老服务网络。(三)深化数字赋能,打造智慧养老义乌样板。一是做优智慧服务。提升义乌智慧养老平台,推广使用“一人一床一码”机制,与户籍、医疗、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信息资源对接,建设养老服务全量数据库,创新老年人无感服务模式。支持利用智慧床垫、智能检测设备等现代技术产品,全面掌握老人身体各项机能指标,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点单式服务。二是做强智慧运行。建设“智慧养老院”示范项目,推广物联网和远程智能安防监控技术,实现 24小时安全自动值守。搭建居家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一站式”、全流程、全天候、包容性的养老服务,满足老人在生活、健康、安全、娱乐等各方面的需求,老旧住宅小区适老化改造中智慧化改造占比达到 70%。三是做实智慧监管。归集全市的老人数据以及养老服务数据,强化线上线下结合,进行全面的服务跟踪、服务评估、监督管理和资金补助,实现“一网一中心一平台”全过程的动态监管,全面提升全市养老服务行业的服务质量。 (四)激发市场活力,赋能四类养老服务主体。一是大力培育养老服务企业。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养老机构取消许可要求,引入市场机制、社会力量扩大和优化养老服务供给。二是着力引导康养产业。鼓励养老与医疗、康复、护理、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长者生命全周期”服务产业体系。三是全力提升养老从业专业队伍。把护理员纳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对象,每年完成培训3000人次。完善补贴支持政策,探索根据护理员工作年限、技能等级等情况给予阶梯奖补,力争每万名老年人配备25名持证养老护理员,每500名老年人配备1名社会工作者。四是努力壮大养老服务支持力量。加强养老服务领域的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倡导机关干部和企事业单位职工、大中小学学生参加养老志愿服务,探索推广“敬老服务计学分”、“时间银行”等模式。培育专业为老服务业志愿者组织10个以上,建成5家以上爱老年人志愿服务基地。二、存在的主要困难一是数字化水平仍不高。目前,怡养义乌智慧养老服务系统还没有归集卫健等部门的数据,健康档案和养老服务档案未完全打通,无法对失能失智老人的数据进行动态掌握和研判分析。二是政策突破有障碍。如市医保局去年底已形成居家上门护理的实施方案,海宁等地也已先行实施,但省医保局明确指出,为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为加大全省统筹力度,强化制度顶层设计,避免制度碎片化,省内各试点市县不能擅自出台新的政策举措。三是失智享受长护缺少统一标准。根据我市目前长期护理保险相关政策规定,暂未将失智老人单独纳入长期护理保险保障范围。国内尚未有权威统一的失智评估工具,失智评估相比于失能评估,国内可借鉴的失智评估经验较少,且受被评估人文化程度、道德风险等因素影响,评估实施难度较大,评估假阳性高。下一步,我局将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向先发地区学习取经,积极向上沟通对接,深化数字化改革,加快政策创新落地,不断提升失能失智老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作出更大贡献。最后,再次感谢您对养老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欢迎继续对养老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义乌市民政局2021年6月 日
反馈附件